《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精選8篇)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1
《歐也妮葛朗臺》是由法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寫成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葛朗臺精于算計,趁著當(dāng)時劇烈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亂中發(fā)財,成為蘇繆城的首富。他是個十足的守財奴,雖然他有四五百萬的家產(chǎn),但生活卻還不如普通人,常常把租戶交來抵租的水果蔬菜拿到市場賣,把剩菜爛果子留在家里自己吃。不到規(guī)定的時間不準(zhǔn)生火,不管天多冷都不能。晚上一家人都到一個房間做事,那樣可以節(jié)約蠟燭。他把什么都當(dāng)做自己賺錢的工具。他最后將要死的那幾天,總是叫女兒拿出一把黃金來灑在桌子上,還說:“我看見他們心里就熱乎了。”臉上露出極為幸福的表情。
雖然我感到他很可惡,竟然這么冷酷無情,但他將要逝世的時候,我還是為他的死感到可惜:一生就這么過去了,每天腦子里只有錢,只有算計,這樣他會快樂嗎?對于他也許是的。但是想想,你有那么多金子,你渴望自己擁有這么多金子,但當(dāng)你死去的時候,那錢是帶不走的。你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最后還是留給了你的后人(當(dāng)然歐也妮很孝順)。與其這么攢錢,倒不如好好的生活。這樣,是虧了自己。他的人生除了錢就沒有別的了嗎?他腦中就轉(zhuǎn)不過這個彎來嗎?
這部小說,揭露了當(dāng)時資產(chǎn)階級社會活動中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生活中,我們做人做事要大方,不要太吝嗇,不要被金錢牽著鼻子走,否則你的朋友都不會喜歡你。只有活得坦然,才會快樂!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2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讀過很多書,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它一一《歐也妮葛朗臺》。
這本書的作者是巴爾扎克,他寫的這本書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葛朗臺的吝嗇,還有體現(xiàn)出葛朗臺的女兒——歐也妮的天真、純潔。
這本書講訴了一個十分動聽的故事。在一個小城鎮(zhèn)中,有一個富豪,雖然他十分富有,但是十分吝查,就連自己家的樓梯壞了也不修一修。歐也妮愛上了她的堂弟夏爾,可葛朗臺認(rèn)為夏爾家里沒有錢,歐也妮不該嫁給他,所以把歐也妮關(guān)在房間里,讓她吃不好的面包喝冷水,后來還利用別人向歐也妮求婚,從中獲漁翁之利。最終導(dǎo)致歐也妮失去了大好的青春時光和幸福。社會本不該這么殘忍,可就因為葛臺的吝嗇,讓一個純潔的女孩失去了幸福。我認(rèn)為一個人無論多么貧窮也不該吝嗇,特別是對自己的家人。家人的幸福和快樂遠(yuǎn)比金錢重要的多。好的父母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可這個父親——葛朗臺卻大大相反,利用自子的女兒來獲取錢財,這完全不是一個好女親所應(yīng)該做的事。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讓我知道了家人的幸福、快樂遠(yuǎn)比金錢重要的多。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3
上個學(xué)期,我的記憶里出現(xiàn)了一位文學(xué)大家——巴爾扎克。這是一位不屈不撓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著可等身的作品,其中最磅礴的要屬西方紅樓—《人間喜劇》。這是一部恢宏的史詩,這個假期,我有幸一氣呵成地讀完了他享譽(yù)盛名的一部作品:《歐也妮葛朗臺》。
過去的人都說,在莫里哀之后沒有人會在寫吝嗇鬼,可巴爾扎克卻冒了這個險,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小說中的主人公葛朗臺成為了四大吝嗇鬼之一。
這是一部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決斗的悲劇。箍桶匠葛朗臺在他面對金錢可恥的嘴臉下,一夜暴富,成為小鎮(zhèn)上最富有的人,但他卻仍不滿足,裹著比乞丐還不看的生活。為的只是能在每天晚上看著金子,在甜甜的入睡。葛朗臺一切都斤斤計較:每天用的蠟燭,全家人吃的面包都由他親自分配;家里有客人,他從不加菜招待,最多只是用佃戶送來的烏鴉熬湯招待;家里的爐火,只能在每年固定的月份點燃,不管天氣多么嚴(yán)寒。妻子在他的冷酷無情中被慢慢地折磨死,但他最關(guān)心的是不能讓女兒分了妻子的遺產(chǎn)。女兒因為把金幣偷偷的送給了心上人,他的堂弟,老頭的侄子,但父親卻破了產(chǎn),把他交托給叔叔。老頭知道后,對他平時最好的女兒發(fā)怒了,歐也妮關(guān)進(jìn)了黑屋子,說是不認(rèn)她了,只給她冷水和干面包……
為了金錢,葛朗臺是那么的冷酷無情,但在他死后,卻不能把一分一厘帶走,他這輩子活的是那么的可悲,看似金錢的主人,卻是金錢的奴隸。而歐也妮,一個善良單純的女孩,在被愛情傷害后,無味的活在父親留下的一百七十萬黃金下。
故事看完了,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舊世紀(jì)歐洲的金錢關(guān)系,黃金戰(zhàn)勝了一切,人與人之間感情淡漠。但回過頭來想想,這是否是現(xiàn)世紀(jì)的可悲現(xiàn)實呢?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4
夏爾--夏爾的人物性格是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從巴黎的一個花花公子逐漸變?yōu)橐粋無惡不作的冒險家和野心家。
當(dāng)夏爾在小說中一登場時,他還是一個只有21歲的年輕人,因為從小家境優(yōu)裕和父母寵愛,使他養(yǎng)成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性格,但此時的他并不壞。他在聽說父親去世的消息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悲傷是真實的。堂姐歐也妮對他的關(guān)心、照料和愛護(hù),更是使他感受到了感情的神圣和純潔。能夠說,如果他一向與歐也妮在一齊的話,是不會墮落的。
夏爾去海外經(jīng)商,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使夏爾原有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和價值觀念逐漸發(fā)跡從小埋下的自私自利的種子開始萌芽,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毫無廉恥心的掠奪者和高利貸者,一心只想發(fā)財,為此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夏爾的這種墮落發(fā)展到極至就是背信棄義,拋棄和歐也妮的感情而去追求一個貴族的女兒,以實現(xiàn)自我追逐名利和往上爬的野心。
夏爾的墮落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產(chǎn)物,證明金錢已滲透到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包括人際關(guān)系和情感領(lǐng)域。
葛朗臺太太--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葛朗臺太太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儉樸。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對自我的丈夫能夠說是百依百順,從不反抗。這種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事實上不僅僅助長了葛朗臺的專制和吝嗇,也給自我和女兒歐也妮帶來了苦難。在現(xiàn)實世界中忍辱負(fù)重的葛朗臺太太把人武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天國之上。
德·蓬風(fēng)庭長--歐也妮的追求者,相貌丑陋,卻自以為是?嗫嘧非髿W也妮,目的是獲取她的百萬家產(chǎn)。性情狡詐、吝嗇,送給歐也妮的禮物望遠(yuǎn)是一束鮮花。雖然實現(xiàn)了娶歐也妮為妻的目的,但最后還是早早地去世,未能占有她的財產(chǎn),落得個可笑又可悲的下場。
拿儂--葛朗臺家的女傭人,勤勞肯干,對主人忠心耿耿,心地善良、純樸,富有同情心,但是頭腦簡單無知。
克羅旭神甫--德·蓬風(fēng)的叔叔,克羅旭黨的領(lǐng)導(dǎo)人物,老奸巨滑,工于心計,貪圖金錢,為人處事常常違背了一個神職人員的應(yīng)盡職責(zé)。
公證人克羅旭--克羅旭神甫的兄弟,在德·蓬風(fēng)追求歐也妮的過程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是葛朗臺放高利貸的幫兇,與其兄弟一樣老謀深算。
德·格拉桑先生--索漠城的銀行家,為葛朗臺所利用,替他管理公債等金融業(yè)務(wù)。此人頭腦簡單,愛慕虛榮,貪圖享樂。
同時葛朗臺有著守財奴的宗教信仰。在巴爾扎克筆下守財奴葛朗臺在彌留之際,給女兒歐也妮留下一句遺言:“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葛朗臺所說的“那邊”,無疑是指宗教世界--天國了。又是“天國”又是“交帳”,是虔誠的基督徒,還是愛財?shù)氖刎斉?
大凡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為了“萬能”的上帝和超出凡塵的“天堂”,能夠禁錮人間七情六欲,甚至不惜以身殉教。但在葛朗臺的身上,卻絲毫找不到一點宗教徒篤信教義的影子,倒是能瞥見對金子貪婪的欲望燃遍周身的表現(xiàn),在葛朗臺準(zhǔn)備撬侄子查理托歐也妮保管的貴重梳妝匣上的金板時,往日一向溫順恬靜的女兒急得跪下向他乞求說:“看在圣母面上,看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靈面上,看在你靈魂得救面上,你不要動它!……”歐也妮幻想以宗教的教義來打動父親,讓父親看在圣母面上,能體諒一下女兒對信物的感情。但葛朗臺對女兒的哀求無動于衷,金子的誘惑,使他情不自禁地對妻女露出絕無情義的丑態(tài)。葛朗臺是一個宗教徒,但宗教的教義究竟對他有什么約束力呢?從那里,不是能夠窺見端倪了嗎?
所以說,葛朗臺在瀕臨死神擁抱之際,“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像,他卻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個在旁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舉動,而出自葛朗臺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對于宗教的教義沒半點興趣,即使在彌留之際,葛朗臺對黃金的痰盂與執(zhí)著也絲毫沒有減弱,所以當(dāng)神甫一出示“鍍金的十字架”時,這位“似乎已經(jīng)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變活了”,接下來就想攫取到手,--離開金子,他是死不瞑目呀!金子就是他最現(xiàn)實的上帝,是他全部信仰的寄托所在。
葛朗臺誠然不是虔誠地信奉宗教,但由于對金錢的貪欲,使他很自然地期望死后還能有一個超塵脫世的世界會收納他。在那里,他能夠繼續(xù)占有黃燦燦的叫人“眼花繚亂”的金子,甚至能繼續(xù)不擇手段地去強(qiáng)取巧奪。只要我們認(rèn)識了葛朗臺守財奴的本性,就不會為他對宗教褻瀆的舉動與“臨終遺言”著兩者間的矛盾而迷惑不解了。這時,基督教所宣揚(yáng)的“天國”,恰恰貼合葛朗臺的心意,因此,盡管他不愿意為教義做出犧牲、有所懺悔,但又期望宗教的"天國"是的確有的。換句話說,在葛朗臺看來,宗教的存在,是由于他的需要。
說道底,這個貪婪成癖的守財奴心目中,宗教是無足輕重、徒有虛名的;金子倒是舉足輕重、至觀重要的。葛朗臺對宗教的不屑一顧,而對于宗教所宣揚(yáng)的"天國"倒確信其有。這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變態(tài)心理,使我們即看到了葛朗臺至死不悟的守財奴靈魂,又看到了葛朗臺虛偽--宗教的存在,只是為了他的存在。
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杯具。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5
老葛朗臺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已成為法國文學(xué)史乃至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經(jīng)典人物而廣為流傳。
歐也妮-- 歐也妮是這部小說中最為善良、純潔的一個人物,整部小說就是以她的悲劇人生為中心線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與老葛朗臺、夏爾、德·蓬風(fēng)等人的對比中逐漸呈現(xiàn)出來,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難越多,周圍其他人物的虛偽、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寬容、慈愛也越顯分明。
專橫、吝嗇的父親老葛朗臺給了歐也妮一個"黯淡而凄涼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對她來說,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資助戀人夏爾到海外去謀生;為了愛情,她勇敢地反抗父親,不為他的淫威所屈服。為了愛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終日思念、牽掛遠(yuǎn)在萬里之外的戀人。
但是,無私的愛換回的卻是無情的背棄。在海外發(fā)了財回來的夏爾貪慕名利,拋棄了歐也妮,想娶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遭受巨大打擊的歐也妮獨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報怨,依然寬容地對待夏爾,并拿出巨款替夏爾還清了父債,成全了他與貴族小姐的婚事。歐也妮的這種愛情是純潔、高尚的。
當(dāng)周圍的人都陷沒在金錢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個生命時,歐也妮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也是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盡管她所擁有的財富不斷增加,但金錢對她來說既不是一種權(quán)力,也不是一種安慰。"她根本不把黃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國,過著虔誠慈愛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潔的思想,不斷地暗中援助受難的人。"對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個人的創(chuàng)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yè),而自己過著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
巴爾扎克滿懷同情與贊美之情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為金錢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6
我認(rèn)為,本書中人物性格最鮮明的是葛朗臺。他貪婪、狡詐、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獨自觀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臨終前也不忘吩咐女兒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來是個行家里手,常裝口吃耳聾,誘使對方上當(dāng)受騙而自己穩(wěn)操勝券。
他家財萬貫,但開銷節(jié)省,每頓飯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都親自定量分發(fā)。為了錢他六親不認(rèn),克扣妻子的費用;要女兒吃清水面包;弟弟破產(chǎn)他無動于衷;侄兒求他,他置之不理。最后也因為錢而咽氣。與他相反的是他的女兒歐也妮,雖然在其父死后,她仍然保持簡樸的生活,但她卻是善良的:她把錢用到了慈善機(jī)構(gòu)和教育上。
這在那個時代是相當(dāng)難得的。可是,她卻因為父親的愛財而與其關(guān)系破裂,為了等待背叛自己的心上人消耗掉了寶貴的青春。歐也妮的悲劇形象則控訴了拜金主義對當(dāng)時社會的毒害,對于金錢左右著一切的社會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控訴,她是一個被金錢吞噬的無辜的犧牲品。
當(dāng)我合上了這本書,心中感慨萬千:為了金錢,人類可以做到對親情的不顧。葛朗臺這樣的人,表面上是金錢的主人,其實是金錢的奴隸。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7
一生創(chuàng)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人類進(jìn)步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小說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個吝嗇鬼典型。巴爾扎克選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好處的細(xì)節(jié)來表現(xiàn)他的慳吝性格。
歐也妮·葛朗臺---這本書以歐也妮·葛朗臺的故事為核心貫穿始終,老葛朗臺無疑是其中性格最鮮明的人物。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臺眼中,金錢高于一切,沒有錢,就什么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占有欲幾乎到達(dá)了病態(tài)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我一個人關(guān)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jìn)桶里,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臺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盡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一天親自分發(fā)家人的食物、蠟燭。
貪婪和吝嗇使老葛朗臺成了金錢的奴隸,變得冷酷無情。為了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人的基本情感,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在他獲悉女兒把積蓄都給了夏爾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軟禁起來,"沒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當(dāng)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請醫(yī)生要破費錢財。只是在聽說妻子死后女兒有權(quán)和他分享遺產(chǎn)時,他才立即轉(zhuǎn)變態(tài)度,與母女講和。
伴隨貪婪和吝嗇而來的是老葛朗臺的狡猾和工于心計。對于每一筆買賣,他都精心算計,這使他在商業(yè)和投機(jī)中總是獲利。另外,時常故意裝做口吃和耳聾是他蒙蔽對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臺的貪婪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xiàn)了超多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是他卻喪失了人的情感,異化成一個只明白吞噬金幣的"巨蟒",并給自我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 篇8
葛朗臺公館——“孩子,幸福只在天上,你將來會明白的。”——母親的臨終遺言驗證了歐也妮葛朗臺的一生。歐也妮葛朗臺最后也體會到了母親說這句話時的的無奈與沉痛。
這就是“人間喜劇”中最精彩的部分,那里有最經(jīng)典的人物老葛朗臺,這就是《歐也妮葛朗臺》。看完全書,若老葛朗臺是活生生的人物,我真想當(dāng)面質(zhì)問他生活的好處何在,他果真快樂過么,他充滿銅臭味的一生除了金錢還剩下什么?
葛朗臺,貪婪、自私、狡詐、吝嗇,對金錢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狂熱,他就是一條冷血的巨蟒,把大把的金錢斂入那張永遠(yuǎn)無法滿足欲望的血盆大口。“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臺的執(zhí)著”。臨死前還要女兒推著輪椅來到保存全部家產(chǎn)的密室前反復(fù)端詳確認(rèn)錢財都還安安靜靜地存在。神甫為他做臨終法事,葛朗臺半瞇的老眼看見銀質(zhì)圣器頓時精神煥發(fā),當(dāng)神甫要他親吻金十字架時,他甚至想做出拿到它的舉動,欲望立刻斷送了他的生命。生前格朗臺雖然富甲一方,卻蜷縮于一所黑暗陰森、樓板都被蟲蛀壞了,踩在上面吱呀作響隨時有可能坍塌的的老房子里面,這讓從初來乍到的夏爾百思不得其解。他還實行家庭專制,每人每一天的口糧按量分配,誰能想象腰纏萬貫的老葛朗臺甚至?xí)䴙榕畠簽榱苏写H戚自費買白蠟燭而怒不可遏。這位精于計算的守財奴善于運(yùn)用一切手段用來斂財,他假裝口吃耳背,幾乎全城的市民都上過他的當(dāng)。
縱使他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于其何益?金錢就是他的上帝,兒女情長、倫理道德在他的眼中貶得一文不值,妻子和女兒的情感被他踐踏得灰飛煙滅,慘絕人寰的老頭為了幾千法郎軟禁女兒把膽小而賢淑的妻子氣得暈死。財富使他喪盡天良,人格被金錢玷污扭曲變形,貪婪成癖,又吝嗇成鬼,內(nèi)心的空虛、禽獸的本能,早已將人類一切完美的感情摧殘殆盡。因為他擁有在那個社會具有無限法力的金錢,他成為人們心中的上帝,人們敬佩他,恭維他,稱贊其為索繆城的光榮。金錢造就了葛朗臺,也毀滅了葛朗臺。
但是對金錢的渴求如癡如狂的又何止老葛朗臺一人?背信棄義,為了爵位放下感情的負(fù)心漢夏爾、一向?qū)Ω鹄逝_家族虎視眈眈的庭長德·蓬豐、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銀行家德·格拉桑……他們無疑是那個社會的佼佼者,他們很好的學(xué)會了立足于社會的一切爾虞我詐刁酸刻薄。就連忠心不二的女傭娜農(nóng)最后也可見免不了有了老葛朗臺的影子。
總算故事的結(jié)局尚且能夠給予我們一絲安慰。歐也妮在數(shù)不盡的善舉義行的伴隨下走向天國,離開這個欲望無限膨脹的年代,離開了這個敗壞的世道。除了歐也妮自我,誰還記得以前有對純真的情侶坐在一齊發(fā)誓永遠(yuǎn)相愛的木板小凳?誰還記得那幽暗的過道?那黑色的客廳?感情的杯具,家庭的破碎,在這個人人都對金錢視如神明的社會,眼淚是卑賤的。或許離開,才能擺脫人世的污穢。
葛朗臺是一個代表,歐也妮也是一個代表,黑暗與光明,真的只會物是人非么?如果金錢會說話,有思想,豈不是會對人們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