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讀后感(精選3篇)
經濟學讀后感 篇1
這本書我是用兩遍文字閱讀模式,三遍語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寫筆記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說好久不看書的壞處就是:理解能力,總結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過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幾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來就簡述一二:
首先還是要感謝作者羅伯特·弗蘭克,因為這本書的內容他都是用博物經濟學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所以我?guī)妆橄聛硪菜闶抢斫饬艘恍F浯芜@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維方式的啟發(fā),它教會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說到思維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長投學堂學習到的“量化思維”。如果說博物經濟學是教會我們分析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蘊含的經濟原理,那么長投學堂學習到的“量化思維”就是幫助我們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負債和資產并且執(zhí)行財富計劃的路引。
在《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中,作者始終貫穿“成本效益原則”這個概念,它影響產品設計、供求關系、勞動力市場、人際關系市場等等。這里解釋一下所謂成本效益原則就是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大于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么做。
引用文中的問題“為什么打開冰箱時,冷藏柜會亮,冷凍柜卻不亮?”
回答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必然會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fā)生變化。從收益方面來看,柜子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數人打開冷藏柜的次數,比打開冷凍柜的次數要多得多,顯然,在冷藏柜安裝一盞燈的好處更大。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柜安燈就比在冷凍柜安燈更劃算。
“沒有免費的午餐”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提防那些太過美好的機遇——因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將它和成本效益原則用到一起還能幫我們理解尋常市場上的模式了。比如: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賣4塊錢,但免費的咸花生卻可隨意索要;ㄉ纳a成本肯定比水高,那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這種做法的關鍵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對這些酒吧的核心產品——酒精飲料的需求量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ㄉ途剖腔パa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點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對便宜,而每一種酒精飲料又都能帶來相對可觀的利潤率,那么,免費供應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潤。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點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對廉價,酒吧還是要給它定個高價,打消顧客的消費積極性。
當然我自己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九章當心理學碰上經濟學,也就是行為經濟學。比如:為什么維多利亞的秘密要提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鑲鉆胸罩,雖說從來沒人買過?
該公司恐怕從來沒指望要賣掉這些胸罩。鑲鉆胸罩不斷吸引著媒體的視線,使得潛在客戶注意到維多利亞的秘密這個品牌。但鑲鉆胸罩最重要的一個好處,恐怕是經濟學家們經常忽視的一點:只要它們在產品目錄上現(xiàn)身,人們對送禮物該花多少錢的參照系,就會因此發(fā)生改變。維多利亞的秘密把“別人花了幾百萬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輸到人們的意識里,于是,花幾百美元買份禮物就顯得再正常不過了。
并且我也在這一章節(jié)里知道了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們自己買時有些舍不得,有別人幫我們做這個抉擇,我們就可以高高興興享受這個東西又無需愧疚!
當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淺,基本上三個例子都是從書中拿來的,但我已經理解這本書想要給我們傳達的精神了,原來經濟學并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函數公式和復雜理論,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級,你用的格力空調,買的平安保險,喝的青島啤酒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對學習股票知識很有信心啦!
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中最著名的一個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這么一只看不見的手,為了能過上那種獨立自主,能夠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們需要也必須要成為一個富有之人!加油吧!未來的百萬富翁。
經濟學讀后感 篇2
當我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還再三和同學確認,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牛奶可樂”怎么會和“經濟學”有關系?接觸、閱讀之后才發(fā)現(xiàn),《牛奶可樂經濟學》其實講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圍繞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見而沒有人思考過的問題,作者則用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其中潛藏的利益關系。
就舉個例子:
你有一張大歌星埃里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門票,但你不能轉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鮑勃·迪倫也在開演唱會,門票是40美元,當然你可以別的時間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價格是50美元。換言之,如果迪倫的票價高過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兩人的演出并無其他成本。試問:你去看克萊普頓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去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你就不能去看迪倫的;不去看迪倫的演唱會,你就會錯失對你來說價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時,你也省下了買迪倫演唱會門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倫的演唱會,你放棄的價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覺得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應該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倫的演唱會。
這就是機會成本。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學生沒花足夠的時間在上面,沒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復演練,也就無法真正理解它。
通過這本妙趣橫生的書,我很驚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層面,像我這樣一個不愛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關于經濟學的書。沒錯,經濟學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尋味的。相信越來越多人會認識到這一點,重視這一點。也會有更多人會因此喜歡上經濟學!
經濟學讀后感 篇3
《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的書名就透出一股子親切感。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與枯燥的圖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小妙招:讓學生們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并與課堂上的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寫出一個小論文作為作業(yè)。被此書編輯選為中文書名的牛奶可樂(此書原書名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實例: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
想到這個例子的學生認為其中的原因應該與節(jié)省成本有關,方形盒子相對于圓形盒子來說更能節(jié)省貨架的空間?蓸放c牛奶的不同之處在于,可樂一般放在開放貨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顯然存儲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歡采用方盒以節(jié)省空間,而開放貨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時比較趁手的圓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費者青睞,因而圓瓶子更為妥帖。
方瓶子還是圓瓶子?這真是個特別小的問題,但卻蘊含著樸素的經濟學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動策略和消費者的無意識行為相互影響形成了最終的結果。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為什么易拉罐不設計成矮胖而是高瘦?這是因為人的眼睛存在橫豎錯覺,相同長度的橫條和豎條看起來豎條更長,因而人會認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為什么女裝的扣子在左邊而男裝的扣子在右邊?這是因為在歷史上比較昂貴的女性服裝都是由仆人為女主人穿上的,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邊,而這一特征作為高檔女裝的代表一路沿襲下來。
這些弗蘭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學生作業(yè),十分鮮活地展現(xiàn)了一個個具體經濟狀況的微觀形貌。這也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啟發(fā),即在學習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的過程中,選擇一些實例進行深入的理解會對完全掌握這一知識大有裨益。比如我在進行一些儀器的學習過程中,在理論學習部分總是感覺有所欠缺,讀后感。而在實際自己上手操作了儀器之后才覺得完全掌握。陸游有一首詩寫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實上不止如此,弗蘭克教授的總結是實踐中的例子比較適應人們用故事來記住一件事的思維模式,而在掌握了整個知識的大腦會反過來加大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達到更為深層次的領悟。
此外,我覺得《牛奶可樂經濟學》中提到的小的經濟學原理也可以在平常實驗研究的管理方面幫助我們。比如我所在的實驗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來做一些不適合在空氣環(huán)境里做的實驗。按理說,手套箱內的空間應該是更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觀察中并不是很多藥品都是用更為節(jié)省空間的方瓶子裝。如果以后有專門針對手套箱的藥品,可能才都會設計成圓形的瓶子吧。
讀完全書,我為書中搜集素材的學生們的強大的洞察力驚嘆,更為工業(yè)社會里復雜而細密的商業(yè)細節(jié)贊嘆,他們好像一個個毛細血管,組成了復雜而精確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么復雜的系統(tǒng)卻始終如一地遵守著幾個樸素的經濟學理論。我覺得,可以多讀這樣接地氣的經濟學乃至更多學科的著作,對更為全面認識陌生的領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