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巧那天有霧,高速路上耽誤些功夫,將近中午時分,才接近了野三坡景區(qū)。車子一路行駛,眼睛卻被車外奇異的山景吸引:高高的山峰連綿不斷,裸露的巖石上清晰地刻錄著數(shù)十條深淺不同的地質(zhì)年代的印痕,很多的山仿佛是從一側(cè)被猛地抬起來,那些平行的一道道印痕與地面形成若干個夾角,山,就這樣保持著傾斜的姿態(tài),巋然不動!原來,野三坡,處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脈交匯處,太行從這里南下,燕山從這里東行,多期強烈的構(gòu)造運動和巖漿活動留下了野三坡完整的地址遺跡,不禁驚嘆自然力的偉大與不可思議。向?qū)в翁骄俊耙叭隆泵值挠蓙恚骸叭隆笔怯捎谶@里的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增高,隨著地勢的不同,氣候也有所變化,人們習慣上稱為三坡,那為什么三坡前面又加了一個“野”字呢?傳說有一次康熙皇帝上五臺山尋父,經(jīng)過三坡受到這里人民的阻撓,康熙非常生氣,就說這里是:窮山惡水,野夫刁民。呵呵,想那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也失了權(quán)威,他無論無何也想不到,昔日被他斥為窮山惡水的地方如今竟是桃源佳境游人如織了。
山腳下的河流或?qū)捇蛘瑢掗熖幈阋娪杏稳藫纹鹆酥衽,山水相依,水映山影,竹排橫斜,使人恍若來到了南國的漓江邊。道路兩旁的山上、農(nóng)家院落里,一顆顆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象沿途點綴了無數(shù)的燈籠在歡迎賓客。絡(luò)繹不絕的車漸漸地向一處聚集,我們知道,野三坡終于到了。
穿過“野三坡地質(zhì)公園”的大門,在不遠處赫然矗立著一座巨石,上書“百里峽”三個大字,經(jīng)詢問才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野三坡共有十來個景區(qū),被譽為“天下第一峽”的百里峽,是野三坡獨具特色的景區(qū)之一。百里峽三條迂回曲折形如鹿角的峽谷,即蝎子溝、海棠峪、十懸峽,總長105華里,故稱“百里峽”。于是,我們這才開始了野三坡百里峽之旅。
峽谷里,原本強烈的日光被擋在山外,幽暗若黃昏時分,我們腳踏鵝卵石甬路,貪婪地呼吸著清新潤澤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跟隨著眾游人的腳步,我們首先來到了“抻牛湖”,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個巨大石甕,相傳有一年,三坡大旱,只有抻牛湖有水,但一頭野牛精霸占了這個地方,玉皇大帝派一條長須鲇魚精偷偷地潛入水底,趁野牛精喝水之際,用兩根長須抻住牛角,把它拽進湖里淹死了,于是這個湖就叫“抻牛湖”了。正是由于百萬年間,山間流水的長期沖刷、侵蝕以及渦流的掏蝕作用才形成了它獨特的造型。
遠遠地我們就聽到了水聲,只見一柔美輕盈的瀑布從山間傾瀉而下,泉水順著洞口流出來,形成一道水簾,故稱“水簾洞”,這讓人聯(lián)想起《西游記》中花果山上的水簾洞,于是爭著拍照留念,有幾個孩子更從水簾中鉆進鉆出,嘻嘻哈哈地抖著水珠。 瀑布落下的地方成為一清潭,水花飛濺,水聲潺潺,腳邊的巖石,在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形成階梯狀陡坎,流水沿陡坎形成“跌巖為瀑,流連為潭”的景觀。
再往前,不由得眼睛一亮:兩排石頭“梅花樁”,象數(shù)十個碩大的浮萍鋪在水中,輕盈地踏樁而行,與對面的游客小心地錯身而過,彼此友好地打著招呼,心情也格外地清爽。
山路越來越窄,山谷也幽深起來,讓人不由得抬頭往開闊處望去,兩側(cè)的山上植被并不多,但只見峽谷中生長著一種奇特的野生植物,獨根、獨莖、獨葉,綠色的圓葉,頗有幾分荷葉的形致,像一把綠色的小傘排列有序的從崖壁上伸展出來,這種植物名叫“獨根草”,俗稱“光棍草”。據(jù)說,若是年輕的小伙子摸到了這根草,就要打光棍了。游客們都好奇的欣賞著這奇特的草,并不伸手去摘。猜想,這大概是當?shù)氐穆斆魅讼氤龅囊粋保護山上植被的說法吧。忽聽有人大叫一聲“松鼠”,果然見崖壁之上一個灰褐色的身影,一閃就鉆進了綠色的草從中。
※本文作者:星月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