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昨晚的計劃,六點起床,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吃飯,然后趕往距西寧市二十余公里外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的塔爾寺。而且只能是走馬觀花游覽一下便要馬不停蹄地返程,還有八百多公里路途要趕。
到了塔爾寺,那里已經(jīng)人頭攢動了。朋友正在考慮車該往那停,猶豫間點了一下剎車,車立刻就被一群穿著藏族服飾的女孩圍了個水泄不通。仔細(xì)一看,原來全是自薦的導(dǎo)游。挑了位眉目還算清秀,口齒伶俐的,便匆匆通過一條兜售紀(jì)念品的小街,來到了面積不大、矗立著一字排開的八寶如意塔的寺前廣場,這是始建于1776年為紀(jì)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jīng)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里面藏有梵文。
以前從沒聽說過塔爾寺,或是聽說了沒留意,賓館的服務(wù)員卻說它太有名了:來到了西寧,不游塔爾寺等于沒來。而且賓館門口一輛輛載滿乘客趕往塔爾寺的中巴,讓我們深信了它是值得一游的。
我們是帶著好奇一路游覽下來的。
原來塔爾寺的來歷極富傳奇。藏傳佛教格魯派清靜法門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1357年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香薩阿切把胞衣埋在了剪臍帶滴血處,后來長出了一棵菩提樹。樹有葉子十萬片,每片上現(xiàn)出獅子吼佛像一尊。于是其母在此建立一座小塔,所謂塔包樹。后人又在小塔的基礎(chǔ)上建起了大銀塔,形成兩塔包一樹,塔爾寺的名稱由此而來。
后來,以漢式宮殿三檐歇山式建筑將大銀塔蓋在了殿中,稱為大金瓦殿。據(jù)導(dǎo)游說,現(xiàn)在這棵菩提樹還活著。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公元1711年青海蒙古郡王額爾德尼布施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1740年西藏郡王臺吉羅鼐索南多杰用白銀2.7萬兩重鍍金瓦,并在屋頂安裝寶瓶、金幢、金鹿等寶飾,殿內(nèi)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梵教法幢”。由于兩塔包一樹,塔內(nèi)的菩提樹停止了生長,可他的根系卻在殿外努力地生長起來,此謂母子連心。大金瓦殿的檐下,年輕的小彌撒一下接一下虔誠地頂禮膜拜,地板被向佛之心磨的油光锃亮。
大金瓦殿是塔爾寺最雄偉莊嚴(yán)的建筑,有“世界第一莊嚴(yán)”之稱,由于殿頂使用的是鎦金瓦、還有數(shù)十座一、二公尺高的金幡、寶瓶等,在藍(lán)天白云下,大金瓦殿顯得輝煌燦爛,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平生里第一次見到了菩提樹,我默念起記得的一句佛家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么意思呢?曾經(jīng)以為悟明白了,可更多的時候還是迷惑。佛家的偈語永遠(yuǎn)是那么寓意深奧,如果那么淺顯那么輕易地讓我們懂了,那些大師們也就用不著畢其一生來苦修了。所以我們永遠(yuǎn)只能是俗人。
一路游覽下來,遇見的拜佛者均口中念念有詞,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唵嘛呢叭咪吽。只是以前不知道何意。問導(dǎo)游,才知道這六個字謂之“六字真言”,在藏傳佛教中看作是經(jīng)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huán)往復(fù)地吟誦,這樣才能廣積功德,功德圓滿,方能解脫。通俗一點講,這六個字的意思就是:!愿我功德圓滿,與佛結(jié)合。
塔爾寺對我來說,感受到的只是它動人的傳說,建筑的嘆為觀止。如我游覽過的每一處廟宇,雖都會有一些感慨,可說不出來,即使說出來了也雜亂無章,也許是自己心存雜念,六根不凈的緣故吧。
偶游塔爾寺,收獲是什么呢?
※本文作者:靜靜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