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和少帥府,始建于l914年,位于沈河區(qū)故宮南側,為一方形大院,占地2.2萬平方米,是東北軍統帥張作霖、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看,住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與體現。幾千年的農業(yè)社會,“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觀念根深蒂固,擁有一份自己的房產,幾乎是每一個人奮斗的最基本目標。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了條件,首先就是置產。房屋還是最好的財富持有方式,持久、耐用,還可以作為家族文化和榮耀傳承的載體,傳給下一代。當年的張作霖置下的這一豪宅,中西結合,如今說是歷史的見證,但我想,可能更多的人會在潛意識中以他為榜樣,以此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吧。
張氏帥府的結構承襲中國傳統建筑,三進四合,共有房舍74間,占地1.6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小青樓、大青樓。20世紀20--30年代這里曾發(fā)生過多起震驚中外的事件:張作霖在此成為“東北王”,皇姑屯事件發(fā)生后,“大帥”身負重傷,死在帥府;張學良在這里宣布“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統一。
同行的人在進出張氏帥府時都在津津津樂道地談論著當年的歷史,談論歷史就象是談論一門科學,人們在談論時還要夾帶著自己的觀念,說如果當年怎么怎么……,歷史就會怎么怎么重寫。我一向來對歷史不感興趣,我一直認為歷史就是骯臟的政治的記錄,歷史就是戰(zhàn)爭的殘酷無情,歷史就是君子忠臣的死不瞑目,歷史就是亂臣賊子的花天酒地。
所以我只看建筑的特點,看屋子里的舊家具,看展覽館里的老照片,看老照片里時尚的趙四小組身上的婚紗……看張少帥與趙四小姐的半世情緣。
從沈陽故宮到張氏帥府,原來,愛情無處不在。
沈陽北陵
9月26日,我們去了北陵游玩。北陵又叫清昭陵,位于沈陽市區(qū)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被稱北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竣工于清順治八年(1651)。康熙、嘉慶年間后歷經改建和增修,是清代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與明代帝陵和清東陵、清西陵相比有獨特風格。
外出旅游,去看墳墓的機會還不少。突然想到平時生活中,許多人對墳墓是比較忌諱的?赏獬鰰r對這些陵墓卻是津津樂道,這是種什么心態(tài),我想不明白。
中國人除了對置房產有特別的嗜好外,再就是對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特別的注重。一般的平民百姓沒有過多的財力去講究自己的墳塋,但最差地也要弄上幅好棺木。有錢人家、高官富豪自然對自己的墳墓就更加地講究了,更何況是皇家陵園了,更是盡顯皇室的高貴與氣派了。
看過不少的陵墓,其實再怎么樣也就是建筑,不管是活人也好,是死人也好,都是住的地方。只是死人住的地方更清靜些而已,一個人活著也就是幾十年,死了也應該是清靜清靜了。昭陵建筑特點是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陵園為平地建造,南北向。平面長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00米。周圍有磚繚墻。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南墻正中為正紅門,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3間。兩側墻上鑲嵌琉璃蟠龍。正紅門外自南向北依次為下馬碑,華表一對,石獅一對,三孔石橋、石牌坊各一座。石牌坊為青石雕造,四柱三樓,單檐歇山式,雕工精細。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為更衣亭,西為宰牲亭。正紅門內參道兩側立有華表一對,石獸六對。碑樓在北部正中,內豎“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樓兩側,立有華表,東西兩側建有茶膳、滌器等祭祀用房。
陵園的前部分其實與中國傳統的建筑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這令我又想到生與死的問題。我一直認這死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細節(jié)。如果我能在這樣一個靜寂的地方永遠睡下去……其實我真的愿意。
※本文作者:琴心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