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廟波濤滾滾,
火神廟煙霧沉沉。
關(guān)圣宮大刀顯圣,
南華宮遍地金銀。
觀音堂盡出美人,
江西館緊靠福音。
賀家祠古柏森森,
半邊街鬧姑兒滿門。
這首民謠唱出了五鳳溪古鎮(zhèn)的宮、廟、堂、館的煙火興盛,場鎮(zhèn)經(jīng)濟繁榮的盛況。這個山地古鎮(zhèn)是成都東路的要塞,沱江水路的要津,故而商賈云集,客流如梭。古鎮(zhèn)民風淳樸,禮佛信道。小小山鎮(zhèn)真是宮廟林立,古剎森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鎮(zhèn)街內(nèi)就有關(guān)圣宮、南華宮、王爺廟,火神廟、觀音堂、福音堂、江西館、財神廟、土地廟等十一座。以鎮(zhèn)街為中心,四周是遍布名寺古剎:東有靈隱寺、八仙廟、南有燃燈寺、太慰廟,西有金相寺、炳靈廟,北有白巖寺、白馬廟。散布于全鎮(zhèn)境內(nèi)的寺廟更是不計其數(shù)。諸如高龍寺、回龍寺、靈官廟、川主廟,婦廟子。儒、佛、道以及外教天主教都爭相入境,盡力滲透,形成一種“國教”“洋教”共存,孔子、釋伽牟尼、太上老君、上帝共處一鎮(zhèn)的奇觀。以至有些善男信女進去后,磕頭作揖、焚香許愿、頂禮膜拜之后,究竟是寺廟還是道觀,究竟供奉的是何方神圣都還不清楚。戲撰一聯(lián):
哪管它寺廟還是道觀,抬腳就進;
休問他菩薩亦或神仙,納頭便拜。
這些廟堂館中,尤以民謠中所提到的幾座最為著名。
王爺廟,位于五鳳溪與沱江交匯處之半島高阜上,居高臨下。遠觀,頗有“兩水夾一廟,水在廟下流,廟在水上浮”的神韻。舊時沱江風高浪大,五鳳溪也常有山洪暴發(fā),這里是重要碼頭,船幫們也希望行船時順風順水,希望得到龍王的護佑,因此在此建廟祭祀龍王。王爺廟規(guī)模宏大,建有戲臺、正殿和配殿。舊時每年五月初五為龍舟會,六月初六為龍王會(又名鎮(zhèn)江會),每年兩次會均由船幫出資延請戲班演出大戲,祭祀龍王爺。一般演出十天左右,據(jù)說最盛時曾一連演出三十幾本大戲,時間持續(xù)月余,轟動整個沱江流域?上У氖牵谏鲜兰o八十年代末期被拆,現(xiàn)在遺址還在,基腳尚明顯。
火神廟,又名三圣宮,位于金鳳街中段,依山勢而建,座北朝南,建于清雍正前后。由于地處鬧市,又依山而建,沒有建戲樓的地方,因此火神廟的戲樓為一過街戲樓,這也是它的獨特之處。過去,該廟內(nèi)各種民間會社眾多,廟會自然也不少,可以說是香火鼎盛,正月十六為火神會,四月二十八為藥王會,五月二十八為城隍會,六月二十四為川主會,七月二十二為財神會,十月初一為牛王會等。現(xiàn)在,過街戲樓早已成為歷史,只是在半山腰上還剩有幾間搖搖欲墜的殿堂。還好,殿前山腳下的兩株百年古榕樹,還是那樣枝繁葉茂,那猶如一幅板畫的滄桑嶙峋的樹根,將廟下保坎的石頭都緊緊的抱住,廟與樹形成一個整體,好象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
關(guān)圣宮,位于玉鳳街中段,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此廟為木結(jié)構(gòu)二層,座北朝南,四合院式,大體成方形布局。最北端的是正殿,供奉關(guān)羽等神位。最南端中央是為戲臺。戲臺下為正大門通道,過通道,過道下石梯數(shù)十階,即為氣勢恢宏大山門,下面是古鎮(zhèn)主要街道之一的玉鳳街。戲臺兩端及東本廂房(耳樓)均為二層,木欄桿,窗臺、墻體均為木板。廟內(nèi)臺柱對聯(lián)、臺沿浮雕、頂棚板畫,門窗雕鏤均系鬼斧神工之杰作,F(xiàn)保存較好。
南華宮,位于青鳳街尾,座北朝南,與關(guān)圣宮隔溪對岸相望。占地較廣,同樣為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前戲樓,后為殿,正殿、配殿布局有致,兩側(cè)廂房。保存基本完好。距今有200多年歷史,其樓臺亭閣,壁畫浮雕,均有不菲的藝術(shù)價值。整座建筑古樸壯觀:屋檐回角勾心,伸入云天,挑梁屋脊,均有龍形裝飾,威武雄壯。南華宮為廣東籍人會館,祀奉南華老主。是舊時談生意做買賣之處,做生意時那種雙方將手籠在袖中比劃價錢的鏡頭,就是這種地方。因此民謠中有“遍地金銀”之說。
觀音堂,隱身于白鳳街腰部,神秘莫測。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式,距今200多年歷史。舊時正月初九、十九和六月十九為觀音大士成道日,十月十九為觀音會,逢會時,極為熱鬧。保存基本完好,目前仍為民居。
※本文作者:冷對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