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詩句——《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原文
誰家玉笛②暗飛聲③,
散入春風(fēng)④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園⑦情?
《春夜洛城聞笛》注釋
、俾宄牵航窈幽下尻。
②玉笛:美玉制作的笛子。
、郯碉w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艽猴L(fēng):指春天的風(fēng),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⑤聞:聽;聽見。
、拚哿杭础墩蹢盍返亚,樂府“鼓角橫吹曲”調(diào)名,內(nèi)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dá)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⑦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春夜洛城聞笛》譯文
陣陣悠揚的玉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fēng)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xiāng)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春夜洛城聞笛》賞析
這首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fā)。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jīng)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xù)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guān)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tài),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dāng)。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xiàn)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yīng)。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fēng)”,隨著春風(fēng)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yù)設(shè)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dá)詩人的思鄉(xiāng)心切。
《春夜洛城聞笛》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xué)道。二十五歲出川遠(yuǎn)游,先后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后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后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dāng)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qū)懺姸劽,為?dāng)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贊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xiàn)實,描寫山川,抒發(fā)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他的詩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被后人尊稱為“詩仙”。他和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被世人合稱為“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