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癫莩霈F(xiàn)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來逐漸發(fā)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fā)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