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新人”是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的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中演變而來的。
“四有”是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的基本內(nèi)容。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素質(zhì)。這種素質(zhì)的好壞.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成就和進步。因此,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就要培養(yǎng)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
“四有”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其中的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這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靠理想,靠紀律,組織起來才有力量。否則,就會像一盤散沙,不僅革命和建設不會成功,還會遭人宰割。
社會反響
《人民日報》1982年5月4日發(fā)表的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中把鄧小平的題詞延伸為“培養(yǎng)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這不僅是學校和共青團的責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國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chǎn)主義新人。從此,做“四有”新人的口號和以此為主題的活動(如1985年“祖國在我們心中,做四有新人”、1991年“學雷鋒精神,做四有新人”)在全國各行各業(y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