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前4年-30年或耶穌前5年-29年),全名”約瑟的兒子約書亞”,基督教會認為他是《舊約圣經(jīng)》中所預言的救世主(彌賽亞)。耶穌主要的生平事跡都記載在新約四福音書中。據(jù)記載,耶穌在三十歲時,就開始在整個以色列和猶太傳道,主要是宣揚神的國的信息,并且到處醫(yī)病和驅(qū)鬼,甚至還使人復活。在福音書中耶穌提出了許多崇高的道德標準,并指出他的門徒應(yīng)當互相愛護和愛世人。最后,在猶太群眾和祭司壓力下,耶穌被古羅馬執(zhí)政官本丟彼拉多判處死刑(釘十字架),并且在死后第三天復活,之后他回到加利利與眾門徒見面,并于40日后升入天國。
早期來華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在下工夫?qū)W習了漢語之后,把“Jesus”翻譯成“耶穌”,其中的“耶”同“爺”,指父親,對應(yīng)音節(jié)“Je”;“穌”指“復活”,對應(yīng)音節(jié)“su”。
耶穌(Jesus)字音譯自希臘文“Ίησους”,景教稱為移鼠,英文譯為“Jesus”,是希臘文“Ίησους (Iēsous)”英語化后的寫法,而“Ίησους”本身則是由希伯來語“יהושע (Yehoshua)”或希伯來亞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ישוע (Yeshua)”希臘語化后而來,“יהושע”或 “ישוע” 的意思是 “雅威是救世主”,音譯為「若蘇厄」。“基督”二字源自希臘文Χριστός(拉丁化的寫法是Christós),源自音譯為「彌賽亞」的希伯來文מָשִׁיחַ(阿拉米語是משיחא,阿拉伯語圣經(jīng)是يسوع ,古蘭經(jīng)記載是عيسى,伊斯蘭教漢譯為「麥西哈」),意思是“擦油凈身的人”,或譯「受膏者」、「受傅油者」、「受傅者」,也就是「被膏油澆灌的人」。「膏立」或「傅油」(也就是把膏油倒在「受膏」或「受傅」的人頭上)是古希伯來冊立君王的神圣儀式,細節(jié)詳見《舊約·撒母耳記》先知撒母耳膏立掃羅和大衛(wèi)做王;「彌賽亞」和「基督」都是稱呼,在《舊約·以賽亞》和《舊約·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古代眾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
到了兩約之間的時間(約公元前二世紀),在猶太教的文獻中顯示,猶太人極渴望彌賽亞的來臨。很多猶太人期盼彌賽亞來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tǒng)治。但耶穌在世上所做的,并不是像猶太人期待的那樣帶領(lǐng)他們推翻羅馬統(tǒng)治。自從耶穌從死里復活后,一些追隨耶穌的猶太人(耶穌的門徒)才明白,上帝差派下來的彌賽亞不單要拯救猶太人,而且要拯救全世界的人,使凡信他的人得享永生,于是宣告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是基督,故稱他為耶穌基督(Jesus Christ)。中文譯名方面,東正教和天主教文言經(jīng)文根據(jù)希臘文譯作“基利斯督”,天主教白話經(jīng)文和新教只取首末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