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乎于五個字:禮、義、廉、恥、信。其中,信應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做人的標準吧!
中國在商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誠信的概念,商鞅立木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商鞅當時是商朝大夫,見到商朝風氣不好,便推出了新法律,可是卻沒有人信服。為了讓大家遵守新法,便想出了個方法。
他讓人在南城門口放了截木頭,下令,誰能把這截木頭扛到城北,便賞銀十兩。命令一下,便有許多人圍觀,可沒有人相信:這么簡單的事不可能賞那么多錢。過了好幾個時辰,也沒有人出面。于是,商鞅把賞金提到了黃十兩,終于有個小伙子敢嘗試了。不過半個時辰,那截木頭已被抬到了城北,于是,商鞅立刻把黃金十兩撥給小伙子,這也讓周圍的人感到驚奇。從此,商朝人人遵守法律,成為了一時的強國。
誠信,也一直傳到了現(xiàn)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聽到對誠信的討論。有的人認為,誠信并無大用,不誠實才是好辦法;也有人認為,雖然誠信很困難,但對我們來說,做人一定要講誠信。
有些人不講誠信,所取得的僅是一時之利,而丟失的卻是人的信任。這種人,被大家所厭惡,但是,如今世道有變,誠實的人難以立足,而不誠實的人卻“勇攀高峰”,這種現(xiàn)象值得讓人唾棄。
誠實的人,在道德上確實遠勝別人,但在職場上卻因直言不諱而受人排擠,最后只能改變價值觀,最終淪陷。雖然丟失誠信,獲得了即時的利益,丟失的卻是自己心中永恒的道德準則。古人尚知取信于民多么重要,今人卻往往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忘記,實令人嘆惋。誠信道德,當長存于我們每一個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