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注釋來疏通文意,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養(yǎng)成注重實際調查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導入:
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圮 募 棹 曳 鈀 杮
攜 湮 嚙 坎 溯 臆 歟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3、學生借助注釋,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ㄩT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