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分類優(yōu)秀教案 篇1
一、教學設計
根據(jù)課程標準“能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的要求,本節(jié)從分類的角度出發(fā),安排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這兩部分內(nèi)容。
分類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科學方法。運用分類的方法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tǒng)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教科書通過“圖書館中陳列的圖書”的圖片,使學生直接感受分類的標準和分類的好處。通過“思考與交流”欄目中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使學生感悟到分類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科學方法。為了使學生能夠運用分類法進行學習,教科書又列舉了“交叉分類”和“樹狀分類”這兩種常用的、具體的分類方法,并安排了“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這兩種分類方法的了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掌握方法比死記硬背更有效”。
膠體是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混合物體系。因此,膠體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是學生通過分類思想來研究物質、觀察物質新的切入點。教科書根據(jù)這一特點,結合分類方法介紹了按照分散質和分散劑所處的狀態(tài)得出9種分散系,然后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膠體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對膠體與溶液、濁液的探究,得出膠體的重要性質──丁達爾效應。目的是使學生在了解膠體的這一重要性質的基礎上,認識到物質的性質不僅與物質的結構有關,還與物質的存在狀態(tài)有關,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最后有意識地點明了膠體化學原理和方法與納米科技發(fā)展的關系,讓學生理解化學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