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表彰會上的講話
二是因為準備就是提高。準備公開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yōu)闇蕚湟还?jié)課不知要查多少的資料,不知要請教多少的人,教案不知要推敲多少遍,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創(chuàng)新,一次次的反思,是那些四平八穩(wěn)的家常課無法比擬的。公開課評比的結(jié)果無論如何,對力求上進的教師一定會是一次蛻變,一次質(zhì)的提升,一次自我的超越。
三是因為群言就是智慧。如果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其專業(yè)成長一定是緩慢的。家常課沒人挑剔指導,看似平安,其實自己的課的軟肋、問題乃至錯誤很難發(fā)現(xiàn)改變,自己的亮點也無人欣賞喝彩;公開課則是我們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水平和文化底蘊,赤身裸體的暴露給別人,讓人評頭論足,這樣的群言有時會刺痛我們的神經(jīng),但它正是一種智慧。在一次次的批評、指導、表揚、反思中鑄就了我們的快速成長。
我們要努力轉(zhuǎn)變觀念,挑戰(zhàn)思維和習慣的“舒適地帶”,勇于上公開課,使自己在專業(yè)的成長道路上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
。ǘ┳x書積淀法——不讀書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
有兩個有關(guān)讀書的故事:
第一個是有關(guān)猶太人的。古往今來,猶太人的智慧舉世公認,他們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璀璨,例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別林、基辛格等等。在猶太人的家庭,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jīng)》,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吻《圣經(jīng)》上的蜂蜜,這種儀式上用意不言而喻:書是甜的。古代猶太人的墓園也常常放著書本,因為猶太人相信“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看書”。他們認為生命有結(jié)束的時候,而求知是永無止境的。
另外一個故事是有關(guān)美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這樣兩個家庭。一個是愛德華家庭,其始祖愛德華是位滿腹經(jīng)綸的哲學家,他8代子孫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和1位副總統(tǒng);另一個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個缺乏文化修養(yǎng)的賭徒和酒鬼,他8代子孫中有300多個乞丐,7個殺人犯和60多個盜竊犯。
這是發(fā)人深省的兩個故事。讀書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精神的積淀,是一種身心的成長,是一種人格的塑造。愛讀書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不讀書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甚至是可悲的或危險的人生。我們的生命如同一顆樹,樹木需要陽光雨露,才能根深葉茂,讀書就是陽光雨露。愛讀書的人在思考中充實生活,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改變著自己的精神世界。
讀書是和有經(jīng)驗、有智慧的人溝通和對話,能使我們變得豐富厚重,所謂學高為師就是這個道理。讀書能把我們教師差距拉大,讀書是“經(jīng)師”與“人師”,是“庸師”與“名師”之間的一級階梯,不讀書的教師,往往是簡單的勞動力。教育育人必須要有文化的底蘊,有底蘊才會有底氣,有底氣在課堂上才有靈氣,F(xiàn)在社會上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自己知道,二年不學習同事知道,三年不學學生知道。可見不讀書勢必造成我們教師專業(yè)上的貧血和黔驢技窮。那么我們應該讀些什么書呢?
★讀自己的專業(yè)的書——這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