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蘇軾的發(fā)言稿(通用4篇)
關(guān)于蘇軾的發(fā)言稿 篇1
親愛的評委老師:
我是五年級二班的盧嘉煒。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一位努力的天才—我眼中的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細(xì)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你相信這是同一個詩人寫的嗎?時而豪放,時而婉約。
這,就是多重身份的蘇東坡寫的。
蘇軾的文章雖然名聞天下,但他的一生卻起起落落。他曾廣受贊譽(yù),也曾遭受他人的迫害,但始終不會改他樂觀的本性。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蘇軾是一個道德家、是一個善于交際的人、是散文作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詩人等。
蘇軾是一個努力的人。
他是個天才,但他付出了足夠多讓他成為唐宋八大家的努力。蘇東坡十一歲時進(jìn)入了中等學(xué)校(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初中),每天都要給老師背書,而且一背,就是一整本。當(dāng)時一整本書都沒有任何標(biāo)點,學(xué)生必須讀懂意思,才能知道停頓,并且給予標(biāo)點。一整本書,怎么能夠背下來呢?我們要是背一篇課文,都得唉聲嘆氣,何況一本書。蘇軾那時有一個方法,把整本書抄下來。整本書一抄下來,意思基本就懂了,還可以練書法,真是一舉兩得。他抄一本書會抄三遍:他第一次抄時先用三個字作為一章的標(biāo)題;第二次抄時用兩個字作為一章的標(biāo)題;第三次抄時會用一個字來概括。有一次,他的好友朱儀去找蘇軾,他當(dāng)時正在抄《漢書》,白白讓朱儀等了一個時辰。等朱儀出來時,他拱手道歉,說自己在抄《漢書》。朱儀很疑惑,說蘇軾已有了開卷一覽就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為什么會抄呢?蘇軾就獻(xiàn)出了這個方法。
蘇軾也是一個樂觀的人。
他身居高位,后被一貶再貶,卻依然很樂觀。當(dāng)時的豬肉十分便宜,他就自己將豬肉改造了一下,變成有名的“東坡肉”。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個釀酒的方法,他就真的嘗試了,發(fā)現(xiàn)釀出來的.酒很難喝,是個瀉藥。但是,蘇軾又稱它是“東坡蜜酒”?梢娝谄D苦的環(huán)境中有多么樂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碧K軾雖然在已不在人世,但是,他的努力和樂觀,我們永遠(yuǎn)看在眼中,永遠(yuǎn)不會忘記。
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謝謝評委老師。
關(guān)于蘇軾的發(fā)言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xué):
大家下午好:
在險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騰怒吼的大江邊,一個人在捋著胡須,昂首挺胸,眺望著那江水與天的邊際。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當(dāng)我看見這幅名為《赤壁賦》的國畫時,心中就有種想讀懂蘇軾的欲望。
蘇軾,這位不羈的東坡居士,他的經(jīng)歷是很苦的!肮侍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被貶黃州,來到這個叫“赤鼻磯”的地方,開始了他曲折的經(jīng)歷。誠然,正是他的不平經(jīng)歷,才促使他寫下一系列被稱作“鐵板銅琶”的豪放派詩詞。
讀蘇軾,首先要讀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悶,自然要飲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膽尚開張”。蘇軾的飲酒是遣懷,并非消沉。“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就是在赤壁這里寫下的!靶≈蹚拇耸牛<挠嗌,“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好一個“天涯何處無芳草”!我蘇軾才高八斗,“厚積薄發(fā)”,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這一句一句,字里行間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遠(yuǎn),他的豁達(dá)胸襟嗎?所以,我常常想起蘇軾把酒臨江的這一幕,這是一種豪邁氣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讀蘇軾,不能不讀他的多情!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流傳千古;《念奴嬌·赤壁懷古》里有一句“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膾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學(xué)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現(xiàn)在,活到永遠(yuǎn)!
讀蘇軾,更要讀他的愛國。盡管他被貶,但這絲毫沒有削弱他的精忠報國之心,反而激起了他的報國激情。在他想起周瑜當(dāng)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颯爽英姿時,多么渴望自己能夠像他那樣為國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報國無門!在他官場失意、心中的壓抑再度被觸動了的時候,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了。他是一個無處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蘇軾;“莫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喝我的酒,作我的詩,趁著年輕氣盛的時候。
風(fēng)起了,卷起江水撼動著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葉扁舟漸漸遠(yuǎn)去,只留下那讀不盡的蘇軾的背影。
關(guān)于蘇軾的發(fā)言稿 篇3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xué):
大家好!
歐陽修一時的多慮將你判為第二,而你,只是淡然的笑了;朝中無人同你一樣看透朝政,你毅然請求外調(diào),離開時,不舍的笑了;被人冤枉,差點送命,再次出京,你依舊是笑,無奈的笑了。
你,竟如此愛笑么?本屬于你的東西沒了,本可保住的官職丟了,本子虛烏有的事情將你閉上絕路。但你,卻還能如此釋懷的去面對生活,依舊高唱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愛國之歌,依舊感慨出“物與我皆無盡”的人生哲理。是你的性格使然,讓你如此樂觀。還是被一次又一次重創(chuàng)的你,已無力去品味悲傷?
自古文人大都是不愿涉足政壇的。但你,卻總懷揣著治理國家的志向?v使被傷害,甚至賠上性命。你還是不放棄,是你不知道腐敗的官場很難去改變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但在左邊胸膛跳動的那顆愛民之心,是不允許你獨自離開,置百姓與不顧的。
誰說一進(jìn)入官場,心就會如巖石般堅硬、冰冷?你還是那么多愁善感。與兄弟的離別內(nèi)心很難受吧?七年未見,其實很掛念他吧?為什么一直忍著不說呢?是怕自己的思念會使弟弟的生活受到影響,還是要證明自己的堅強(qiáng)?七年了,七年,喝的大醉之時,才敢吐露真言,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話來安慰自己。
與妻子的分離內(nèi)心很痛苦吧?剎那間,那樣深愛過并承諾要廝守一生的人,就這么遠(yuǎn)去了。這痛苦,你怎能忍受十年?這十年中,你的內(nèi)心承受著多大的煎熬?白天與他人吟詩作賦,在寂靜無人的黑夜,恐怕只有你一人在偷偷落淚吧?末了,只可誦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樣悲傷的詞句來表達(dá)深情。你啊,面對這親情與愛情,你的直率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跌宕起伏的人生,連綿不斷的情緣,塑造了怎樣的一個你啊!你這一生確像詞中所寫“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無論時光怎樣流轉(zhuǎn),無論歲月怎樣變遷,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記憶里的,總是你蕩氣回腸的詩篇。曾經(jīng)江山已經(jīng)改變,曾經(jīng)滄海已經(jīng)桑田,任歷史的潮漲潮落,始終不變的,是你心中永遠(yuǎn)的那片天。
關(guān)于蘇軾的發(fā)言稿 篇4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xué):
大家好!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沉淪了幾百年的蘇軾,拖著疲乏的身軀,從書中緩緩地向我走來。
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孤獨的身影:蘇軾他一襲布衣,頭戴斗笠,腳踏木屐,手持竹節(jié),躬耕于東邊的山坡上,難怪號東坡居士?蛇@么一位叱咤文壇的風(fēng)云人物,命運(yùn)卻是如此的坎坷凄涼,不由讓讀著蘇軾詩詞長大的我內(nèi)心涌出陣陣心酸。
我眼中蘇軾是仕途失意之人。這一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一切:36歲他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懺怒王安石,被貶杭州。39歲被貶密州。42歲被貶徐州。44歲受奸人讒言所害,罪名作詩諷刺朝廷,差點慘遭殺害,被貶黃州,黃洲那可是個令人自生自滅的地方------我真為蘇軾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難道他無與倫比的才氣,也成為了被禍害的理由?
我想蘇軾也是不明白的:為什么自我一心為國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黃州的命運(yùn),于是他才會用登山臨水、憑吊古跡來逃避現(xiàn)實,表達(dá)不滿。其實他內(nèi)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樣,“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扭轉(zhuǎn)這人生不得志的現(xiàn)狀,然而在當(dāng)時,縱有多少豪情壯志,又能與誰訴說呢?只能寄情于詩表達(dá)情懷,“亂石穿空,驚濤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苯袢兆x來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傷感豪邁。
我眼中的蘇軾是悲痛寂寞之人。在他34歲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離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對他是多么大的打擊。在他被貶密州,孤獨苦悶的日子里,他只能在夢中見到久別的妻子,夢中相見,也只能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風(fēng)雨,歷盡艱辛,獨自飄零,無人讀懂他受傷的心靈,我能夠想象出當(dāng)時蘇軾是何等的哀痛!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睂τ谔K軾只能是奢侈的夢想而已。
我眼中的蘇軾是浪沙淘不盡的詞人。也許他坎坷的經(jīng)歷,成就了他文學(xué)的偉大。他的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并稱“蘇辛”。我無法想象中國文學(xué)史少了蘇東坡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必須會黯然失色的。
我們將讀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美句;我們也欣賞不到“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將是怎樣的遺憾哪!
讀著讀著,蘇東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個孩子,一個飽經(jīng)滄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許正是這份純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讓我們今日依然深深記著并永遠(yuǎn)懷念著。
在我隱隱的淚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漸漸地遠(yuǎn)去,遠(yuǎn)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