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技巧: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了解聽眾是一項十分嚴肅而又能夠博得聽眾好感的準備工作。即使是成熟的演講家,如果對聽眾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有可能導致演講的失敗。
無論面對的演講對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要因對象而定。有些人做演講很容易犯一種毛病,只講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考慮聽眾的需要。這樣縱然你的材料很豐富,也無異于“對牛彈琴”。
在演講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后,你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來檢驗自己的演講是否準備得很充分。
1、如果有必要的話,我需要用到哪些視覺教具。
2、我設計了哪幾種引人注意的開頭?
3、在我最后的總結中,我是否解釋了我期望聽眾利用這些信息采取行動的理由?
4、我是否已經盡我所能地錘煉了語言并練習了講話技巧?
5、我有沒有為自己寫下一篇簡明的介紹性提綱?
6、我是否注意到了有助于樹立我講話信心所有細節(jié)?
美國總統(tǒng)林肯說過:“當我準備發(fā)言時總會花三分之二的時間考慮聽眾想聽什么,而只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考慮我想說什么。”我們都知道打仗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任何一種演講,其成功的關鍵都在于聽眾對演講的接受,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場合的中心人物,而不是我們。因此,演講者必須了解在接受聽講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聽眾心理特征和聽眾構成成分。
聽眾心理特征分析
當許多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群體時,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較之獨處時會有一些明顯的變化。下面就是幾種聽眾接受演講信息時的主要心理特征:
集體行為中的感染力量
“感染”指的是感情或行為從一群人中的一個參加者蔓延到另一個參加者。一個頭腦冷靜而理智的人,一旦進入某一規(guī)模的群體之中,常常會放棄平常抑制自身行為的社會準則,而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相互刺激并產生強烈的情緒和行為上的反應。即集體中的個體成員對任何種類的情緒暗示都易于接受,進而他會像周圍的人那樣行動。政治信仰者的狂熱,足球迷的騷亂,“追星族”的瘋狂,都表現(xiàn)了集體行為中感染的力量及其后果。
演講中,也往往出現(xiàn)少數(shù)人笑,眾人皆笑;少數(shù)人鼓掌,眾人皆鼓掌;少數(shù)人打哈欠,眾人皆有睡意的現(xiàn)象。善于演講的人都會控制、調節(jié)聽眾的情緒,能把握演講成敗的關鍵時機。他們能適時煽動起聽眾的熱情,把演講推向高超;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聽眾的不耐煩情緒,以主動出擊的方式控制消極情緒的蔓延。
自我中心的功利目的
某些演講失敗,并不完全是演講者缺乏足夠的準備,而是聽眾對與己無關的演講缺乏興趣。這在某些形式主義的講話場合中十分常見。聽眾往往考慮那些與他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例如,晉升職務、調整工資、分配工作等話題總是比計劃生育、人口普查、道德教育等話題更引人關注。因此,演講者應充分注意聽眾的興趣和利益,無論何種類型的演講,應從聽眾角度精心選擇和設計時間的分配、疑難問題的解答、精神上的娛樂和放松等內容,使其能滿足聽眾“自我中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