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教師集訓會發(fā)言稿
研究模式,養(yǎng)成一種風格。雖然大師們告訴我說:“教無定法!痹S多老師也討厭教學有一種固定模式。我也這樣認為,教學是不可能有唯一正確的模式。這對教學經(jīng)驗特別豐富的老師來說,無疑是真理,可對于教學經(jīng)驗不太豐富的老師來說,這是一個殺手,教無定法讓我們教學會就得一無所有,既沒有章法,也沒有系統(tǒng),成為“滿堂灌”、“滿堂淋”。學會一種教學思路,并在長期的模仿實踐中有自己的思考,這才是專業(yè)成長的最好方式。一開始,我覺得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非常實用:初學者可以學其形,提升者可以悟其神,而創(chuàng)造者可以借其法。比如,一篇閱讀課文可以采用四讀法:“初讀整體感知、精讀分析人物、品讀賞析語言、悟讀拓展遷移”,條理清晰,每一次閱讀的層次也出來了,這樣對上好一節(jié)課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長課文要短教,做到一課一得;短課文要長教,做到精讀細品。慢慢地,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收放開始收放有度了,一節(jié)課的設計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完成,一切都是顯得設計精心,一切都是那么順其自然。
解讀課文,提升一種能力。解讀教材的能力,是老師基本功之一。剛上班那會,我和許多老師一樣,上課前總會把教參上的資料抄在課本上,上課的時候,從頭到尾講一遍,老師很累,學生很苦。課堂沒重點,復習沒抓手。后來,我發(fā)現(xiàn)單元目標是訓練重點,文體考查點為課文講學的突破點。我結(jié)合寫作的需要開始獨立解讀文本。多年來,我堅持一組課文選擇一篇進行獨立解讀,寫成解讀文字,探尋課文文本美點,可以是結(jié)構(gòu)美、語言美,也可是寫法、主題等等。從最初的對人教版本課文,到現(xiàn)在的語文版、蘇教版、北師版、鄂教版、長春版等七八種教材,我都可以看著電子課文寫出自己對文本的鑒賞。這個過程中,我有一點心得是可以與大家分享,那就是最開始的寫作過程中,不要盲目,一定要善于借助網(wǎng)絡收集專家學者對文本的解讀,可以雜取種種,為我所用,有點共鳴就借題發(fā)揮。看多了,學多了,自己就掌握了寫作的套路,很輕松的便找到了解讀的突破口了。在這里,我有要告訴想在這方面走得更遠的老師:寫作千萬不要圖省事,抄襲網(wǎng)絡,報紙什么的。多年來,我為了增加自己的每一次練筆機會。我利用學校布置的諸如師德論文、總結(jié)年度總結(jié)、教學反思等多種機會,總是要求自己獨立完成,哪怕詞不達意也沒有關系,只要自己在做,一定可以鍛煉提高。有時候,我們長期玩電腦提筆寫字都會有一種茫然:忘記了。其實,寫作也是如此,長期不寫一篇文章的老師,有時真的不如學生寫作快,提筆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情況。
備好教案,打造一點絕技,F(xiàn)在流行集體備課了,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減輕了老師們抄教案的時間,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深研教材。在這種情況下,我以為如果我們堅持每學期備好一組課文,定會收獲不少。從教學實際來看,這一組課文基本涵蓋了教學的所有課型,如果自己精心準備的課,一定不會讓這樣的表演機會敷衍而過,作文指導也好,評講也好,綜合性學習也好,都會上得有滋有味。同時,如果每個月堅持上好一組課型,我想對于自己教學風格的形成定會有所幫助。在這里舉一個切身的例子,去年春上我應《試題研究》之約,模擬編寫了一套襄陽市中考語文仿真練習,編寫時我考慮到當年襄陽改名是一件大事,就在試題的多個地方有意融入進去。結(jié)果當年的中考就考了這樣的一個閱讀大題13分,事后編輯部打來電話說:“陳老師,你的試題發(fā)在試題研究上挺遺憾的,如果放在發(fā)行量更大的中學生學習報上,影響會更有效果!苯衲甏杭荆麄冇痔崆凹s我編寫了多套適應多個考區(qū)的仿真題目,據(jù)目前反應的情況來看,押中了多地的閱讀與作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