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演講材料大全
提升素質
有責任心、有愛心是否就一定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責任心、愛心并不是教師素質的全部,合格教師除了高尚的師德,還必須具備杰出的師能。提升教師素質,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豐富的知識儲備。學生到學校是為了學習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成果,開發(fā)智力,這些文明成果的結晶就是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傳授知識傳播人類精神文明成果,學生通過學習各科知識繼承精神文明成果,使身心得到滋養(yǎng),智力得到開發(f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學習修養(yǎng),掌握廣博的知識,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有所見解,做到學識淵博,學業(yè)精深。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一要在自己所從教的學科,知識儲備深厚;二要在相關領域,知識視野廣博,以便在教學過程具有滲透性;三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怎么才能做到自覺地不斷豐富知識儲備呢?我的體會是: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特別是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一個人,不管他多么有學問,都有知識上的盲點。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在哪個行當都要硬充內行,可能就要鬧笑話。知道自己的不足,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揚長避短,避免說外行話,鬧笑話。二是虛心請教。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人人都有長處,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只要想實實在在做點事,一定要有“勇于不敢”的精神。別人不敢干,你敢,這是勇敢,但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勇敢。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勇敢,即“勇于不敢”。做學問也要有這種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影響很深:有人問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教授:“您創(chuàng)建了一個物理學派,有什么秘訣?”玻爾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學生面前現(xiàn)露我的愚蠢”?梢,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一定要勇于承認自己不懂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吸收眾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才可能成為博學、多識、有所作為的人。
第二,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除了傳播知識,還要創(chuàng)造知識。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學,創(chuàng)造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科研。教師的知識儲備是否豐富,是能不能搞好教學的重要基礎。要保證自己知識的豐富和更新,除了要時刻關注學科前沿,還要深入地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將吸納的學術成果自如的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說,科研是教師進行知識儲備的源頭活水。另外,只有自己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豐碩的科研成果,才能把學生帶入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教會學生科學研究的正確思路和方法,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提高教學藝術。教學是一門藝術,就像烹飪一樣,同樣的食物,不同人做出來,就有了好吃與不好吃的區(qū)別。同樣一門課程,有的老師講得形象生動、娓娓動聽,有的老師則講得呆板枯燥、味同嚼蠟。主要原因就是一個方法問題。所以,要使自己的授課不但有營養(yǎng),而且好看、好吃,學生樂于接受、便于接受,就必須做到:一要深入學習教育學、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認真研究受眾心理,不斷把教育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努力使授課內容的科學性和授課形式的藝術性完整統(tǒng)一;二要熟練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操作和應用,努力使靜的畫面動起來,死的知識活起來,盡可能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增加所傳授知識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三要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的教育模式,在執(zhí)教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四要善于向學生學習。孔子說“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而是教與學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切磋學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也提高了自己,還可以摸索到學生容易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我們要借鑒和發(fā)揚這個傳統(tǒng),增進專業(yè)學養(yǎng),提高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