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演講稿:做教師職業(yè)的耕耘者
老師本來應該是受人尊重的傳道者,現(xiàn)在竟然淪落成了“痛苦的制造者”!家長的話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教師的神經。我們的教師把學生看作接受知識的“灌裝桶”,課堂由教師一統(tǒng)天下,學生像被馴服的小綿羊,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些究竟給教育帶來了什么?給孩子帶來了什么?既然“滿堂灌”沒有好的效果,我們能不能改?我們應該怎么改?
當太陽升起時,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睜開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比跑得最快的獅子跑得更快,否則,我就會被獅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時刻,獅子從夢中醒來,首先閃現(xiàn)腦海的一個念頭是:“我必須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會被餓死”。于是,幾乎是同時,獅子和羚羊一躍而起,迎著朝陽跑去。生活就是這樣,不論你是羚羊還是獅子,每當太陽升起之時,就毫無遲疑地向前奔跑。生存既是一種獎賞,又是一種挑戰(zhàn)。只有努力生活,不斷超越的人,才能用奮斗改變命運,享受每天明媚的陽光,欣賞人生的美景。
不思進取的人就會被淘汰出局。同是人生在世,有的人無限風光,有的人卻困窘不堪。我們一直努力,惟有如此,才能享受生活,享受挑戰(zhàn)。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適者生存。一旦你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時,你將會被淘汰。這壓力提醒我們要好好工作,并且這也是體現(xiàn)一個人價值的一個方面。
我們培養(yǎng)孩子,孩子成就我們。教師要想發(fā)展,要想成功,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就必須走新課程改革之路,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但也不能忽視學生的需要和情感的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朝氣蓬勃的精神、平靜幽默的情緒、寬容大度的胸懷,始終微笑著面對學生,使學生們的身心得到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也使我們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要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思想,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法和手段,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學會探究與分析,從小傳授他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法。并且要多讓學生談感受,對教師的教法及示范動作及時提出意見,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新課堂中的小主人。
經過課改,學校教師已發(fā)生明顯變化。教師備課,不再一味地考慮自己該如何教,而是思考學生會怎樣學。教師上課,不再過多地采用講述、演示等教學方式,而是要學會傾聽學生,給更多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學會尊重學生,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會開發(fā)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資料信息;學會搜集或自制教具學具;尤其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和靈活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發(fā)展。課后總結,不僅考慮教法的改進,而是根據(jù)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研究排除的方法,探索探究學習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