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分享演講稿(精選3篇)
成功分享演講稿 篇1
昨晚,去同學的寢室玩,順便向她借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劉墉的《跨一步,就成功》。因為以前讀過他的書,很喜歡。昨夜,看到其中有一段寫到,有位讀者看到一本名著,自己也感到很激動,也想寫點什么,但之后不久那段感覺便一去不返,他感到很疑惑,難不成那只是他的幻覺?對于這段,我深有感觸。
今年5月,我獨自一人利用周末的休假,用自己上大學后攢的錢來了一把首次獨自旅行,盡管時間只有倆天三宿,但它對我的意義卻是很大;貙W校后,我打算寫一篇以流水日記的形式記錄這次旅行,但因為課業(yè)繁忙,一直找不到那么一段閑暇愜意的時光來完成。但我心里想,既然它對我的影響不是一點半點,那我就應該不會忘記其中的每個細節(jié)。誰知,我卻和那位讀者一樣。
我現(xiàn)在只希望我對上海的記憶不要那么快地消失,我會盡快記錄下我那殘存的回憶。
成功分享演講稿 篇2
成功,一個鮮活字眼,懦弱的人見到它覺得遙不可及,總覺得它不可能實現(xiàn)。這樣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成功。因為他缺少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東西——自信。勇敢的人見到它覺得觸手可及,覺得它就在眼前,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就能得到它,這樣的人終究會成功,因為他擁有了常人不能擁有的東西——毅力。
成功就在眼前,它需要你的汗水,世界的偉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為了做一個實驗,甚至要花費自己幾年時光,有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但最終他成功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像一只如饑似渴的老虎得到食物時的興奮。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為成功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奮斗了一生,而在這一生中,他發(fā)明了一千多種物品,為世界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世人的稱贊。回首過去,愛迪生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
成功就在眼前,它需要你的信念。我曾經(jīng)度過這樣一本書:“搖著輪椅上北大”里面講述的是一位殘疾女大學生一生的坎坷路途。郭暉原本是一個非常聰穎美麗的女孩,但是她10歲那天,惡魔的魔爪漸漸向她伸去。由于醫(yī)生的誤診,使這個原本美麗的女孩從此與輪椅有了不解之緣。但這場災難并沒有徹底打垮她,她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在家中自學了小學,初中,高中全部課程,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位殘疾女博士!
成功就在眼前,它需要你的自信,白巖松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又有誰知道他那坎坷的人生呢?在他小時候,家里貧窮,由于營養(yǎng)不良,所以體質(zhì)非常差,這也就成了他被同學所嘲笑的原因了,同學欺負他,嘲笑他家里窮,可他并沒有理會。他總以為自己是最棒,也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有了這份自信,他成為了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著名的主持人,成為“鐵嘴白巖松”。
成功就在眼前,只要你付出汗水,堅定信念,擁有自信,我相信,大步朝前走,走過去,前面是個天。
成功分享演講稿 篇3
第一次讀劉墉的書,是在高一,別人送的生日禮物《下一站,成功》。讀完第一遍的感受覺得這是很平凡的一本書,但是一本如此普通的書為什么會獲得那么多人的青睞呢?于是,我將那本書拿出來,重新閱讀。在我考試失敗的時候,讀這本書我體會到的是一種寧靜,一種放下所有東西,去品味一種經(jīng)歷的寧靜,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我看到自己走向錯誤的原因,然后沉淀,努力;在我朋友生病時再看,體會到的是生命頑強的抗爭,人——在順境逆境中,小心的呵護著生命,同時又堅強的支撐著生命。一本書,無論在何時,都能給你積極向上的激勵以及深層的體會生命,那么這就是一本好書。
這次,拿起另外一本,他為自己的女兒而寫下的一本書,那又是一種全新的感受。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他讓我想到我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有同樣的話要對我說的呢?回想起父親欲言又止的神態(tài),我知道,曾經(jīng),父親也想對我說同樣的話。
劉墉不是一個平凡人,但是卻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快樂、幸福、有成就,對于子女他或許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觀察,但至少他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子女的個性特征、不滿、缺陷,然后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教材教育子女。盡管自己當時的處境與現(xiàn)今女兒的處境已大相徑庭,但是但歷史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從女兒一句抱怨到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到女兒作業(yè)時的坐姿,都在他的關(guān)注范圍之類,這樣的瑣事,也許在我們子女的眼中是不屑的,但是每一個父母卻都時擔憂著。
對于劉墉這樣的名人,他沒有直接向女兒說出“你不對,你應該…”而是該用建議的方式,不是利用成人權(quán)威,而是站在女兒的立場,講道理、說理由,那我們天下的父母,是否應該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有所啟發(fā),有所改變。
劉墉之所以能夠?qū)懗鲞@樣書,源自于對女兒的愛,進而投以關(guān)注、報以教導。作為子女,父母親關(guān)心的對象,我們是否應該給父母以了解我們的機會,進而站在一個更為成熟、理智的立場,為我們提出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