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學長的演講稿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不僅讓我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準則與方向,它也讓我在學習中尋找到那不竭的動力。
我拋棄過去那種隨欲隨幾的態(tài)度,打破原有固定的格式,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件事。我深知在我做任何事之前,我得先將我的本職工作做好,學習就是我的本職,作為學生,我沒有任何理由將它落下。我喜歡將種種不懂的東西弄懂,不然我會覺得心里不踏實,所以,我經(jīng)常去圖書館,在那里我能找到答案。大學里的老師都是學識淵博的,用心聆聽他們的講課,那是對別人的思想,知識的學習,更可以為自己以后做人做事提供借鑒。所以,我喜歡聽老師的講課,喜歡去聽各種講座。大學是一個可以改變人的地方,我就在這其中慢慢開始改變。
當我站在這新的起點時,我始終忘不了過去那些辛酸的日子。常年在外的父母,常年在外辛苦,卻從未向我訴說過他們的辛酸,電話里的只是歡聲笑語,沒有一絲唉聲嘆氣。
每當我想起這些,我的心就如同有一絲涼風吹過,冷靜而又清明。人應該學會感恩,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知道他們希望我做什么,我更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做,不論是學習還是做人做事。當我明白這點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學習并不是痛苦,并不是負擔,它是自己的職責,是自己實現(xiàn)理想的強有力的途徑。
于是我放下種種雜念,將精力投進學業(yè),在課余,將精力放在實踐上,為的是充實自己的能力,當我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時,我高興,我知道父母還有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我的人,他們也高興;當我利用假期去餐廳工作,去工地實習時,收獲的不僅是那幾張熟悉而又陌生的人民幣,更是那種對未來的熟悉,對自己的提升。
霓虹燈下車水馬龍,萬家燈火如影隨風。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放正心態(tài),不要摻和太多的雜念,要懂得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每當我遇到不順意時,我喜歡給父母給爺爺打電話,不管時間長短,打完后總能找到一種溫馨的感覺。我會每隔十天給爺爺打一個電話,爺爺一個人在家里,七十幾歲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這些年他一直一個人生活。每當我離家時,總能從他那雙滄桑的眼里看到那一絲不舍,每次臨走時,他總會重復那句話“記得
要打電話”。雖然他聽力不好,但每次通完電話,我知道他是高興的。每當這時,我也有種所不出的感覺,那時,一切煩惱都已灰飛湮滅,學習的勁頭又重新鼓足,我又會像往常一樣,對一切充滿渴求,這些都能讓我在失敗,沉迷面前重新煥發(fā)出希望。
作為一名大三的學長,借此機會,我想對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送上我的一點建議。
一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或多或少都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人心都是肉長的,無論何時,我們都的記得。在自己可以的時候,將這份愛傳遞下去,這種感覺是美好的。
二 多抽時間去上上自習。
自習不僅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與翻新,更是對自我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課堂里學的是方法,知識是學不完的,只有通過自我學習,將已有方法在自己的腦子里形成體系,培養(yǎng)出自我學習,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我們走出學校,走向崗位時,才能做到輕車熟路。
此外,自習更是對自己性情的一種陶冶。一個人只有在靜下心來后,才懂得去思考。畢竟生活在當下這個激烈復雜的社會里,人所缺少的是冷靜。我很喜歡夜晚亮燈的教學樓圖書館,那種感覺是寧靜是安詳。作為年輕學生,我們有這個時間更有這個必要靜下心來,去享受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