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家風家訓優(yōu)秀演講稿范文(精選3篇)
我的好家風家訓優(yōu)秀演講稿范文 篇1
不知道為什么,父親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顯得有些模糊。那時的他是南通港務(wù)局的一名職工,和工友們一道將往來于長江之上的一艘艘巨輪上的貨物卸載到碼頭上,常常兩三天才能回一趟家。不要說接送我上學放學,連帶我游公園、逛書店的次數(shù)都屈指可數(shù)。依稀記得,我經(jīng)常會在放學后坐上四路車到南通港的江邊,遠望著江上的輪船,猜想著爸爸會在哪艘船上工作著。
伴隨著南通港吞吐量的擴大和職務(wù)的提升,爸爸工作的時間更長了,到家后也總是捧著專業(yè)書籍“惡補”。我有時半夜醒來,發(fā)現(xiàn)爸爸依然會在小臺燈下看書。問爸爸為什么還不睡,他總是笑笑說:“現(xiàn)在船上的機械設(shè)備都是國外的,我們不熟悉,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肯定會耽誤以后的工期。”一年之后,南通港迎來了當時長江上最大的過駁平臺“濱海號”,作為首批工作人員,爸爸憑著扎實的專業(yè)基礎(chǔ)和忘我的付出,很快就勝任了工作崗位,連外籍專家也對他豎起大拇指,連道OK。
記得那是五年級的一次放學后,逼仄的家里擠進了不少人,連爸爸單位的一位領(lǐng)導(dǎo)也來到我家,而爸爸卻難得在這個時間點躺在了床上。原來當天下午,爸爸指揮工人卸載集裝箱,因為擔心安全問題他親自到堆場查看集裝箱的高度。就在那時,一旁正在起吊的一個集裝箱因為掛鉤松動,一端擦著爸爸的身體砸落地面。那時的我還小,無法想象當時的場景有多么驚險,只記得領(lǐng)導(dǎo)問爸爸:“老何,堆場那么危險,你怎么自己下去了?”爸爸艱難地笑笑說:“我是現(xiàn)場指揮,不到實地看一下,我不放心”。他還難得幽默了一回對領(lǐng)導(dǎo)說:“放心,只要我?guī)О,肯定不會占用公司傷亡指標的?rdquo;領(lǐng)導(dǎo)笑著說:“全公司上下都知道你老何工作認真負責,有你在,我們都放心。”
退休之后,爸爸先后擔任市區(qū)某旅行社的兼職導(dǎo)游和南通博物苑的講解志愿者,無論是到縣區(qū)講學還是接待外地游客,他總是干得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但我有一年跳槽到南通電視臺“城市日歷”欄目作記者時,老爺子卻堅決反對甚至大光其火。他告誡我,朱子有云“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工作也好,做其他任何事也罷,要敬業(yè),要干一行愛一行。如果說,我從教實十幾年來能取得一點點的成績,其中離不開爸爸的諄諄教導(dǎo)。
就在一個多月前,我作為通中高三西藏班的班主任送走了朝夕相處三年的藏族學生。這三年里,我總是被大女兒吐槽是“西藏生的爸爸”、“隱形的爸爸”。每天早晨6::40 的鬧鈴剛剛喚醒沉睡中的女兒,我已打開家門趕赴學校;當看完晚自習回到家中女兒早已熟睡,只有她做完的作業(yè)攤在書桌等我簽字。對妻兒,我總懷著歉疚之情。但既然38名藏娃成為我的學生,我就是他們在南通的監(jiān)護人,我就應(yīng)該對他付出我的所有。三年里,無論是農(nóng)歷除夕還是端午中秋,我都和我的藏族學生陪伴在一起,讓他們在學校也能感受親情的溫暖。
2019年暑期我臨危受命,護送20多名西藏昌都籍學生乘坐長途車從成都返回家鄉(xiāng)。那時我二女兒尚未出生,家里急需照顧,但在父母的鼓勵下我還是咬牙踏上了318國道三天兩夜的征程。也許這段1200多公里的路程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距離。因為長時間坐車和嚴重的高反,我頭疼眼花,腳腫的連皮鞋都穿不進去了。但無論是夜宿新都橋還是勇闖七十二道拐,我始終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照顧好這些藏娃們。因為我有一個最簡單的信念,既然學校將這些藏族學生交到我手中,我就一定要安全地把他們送回家鄉(xiāng),交到他們父母手中。當車到終點站,翹首以盼的家中看到孩子們驚喜的樣子時,當聽到家長們眾口一詞說“南通的老師真負責”時,所有的不適都已煙消云散了。
如今,大女兒已經(jīng)放暑假了,小女兒已準備上小小班,我也有時間好好陪陪自己的孩子。我又想起老爺子經(jīng)常念叨的“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這幾個字。也許我的女兒還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我將從教導(dǎo)她們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努力回答每一個問題開始,讓她們明白只有努力與堅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的好家風家訓優(yōu)秀演講稿范文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么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qū)里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后經(jīng)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fā)表意見,實在不能統(tǒng)一,最后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yōu)秀少年。
我的好家風家訓優(yōu)秀演講稿范文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栽什么樹苗結(jié)什么果子,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一個好的家風就如同一個人的氣質(zhì),一個家族的品性一樣。在舉手投足間,體現(xiàn)出這種習性。一個家庭,如果沒有正確的良好的風氣和規(guī)距,那么就談不上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做到和睦相處。
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受到好的家風熏陶,結(jié)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有時候有什么樣的家風和習慣,往往就會讓人有什么樣的感受。如果你是一個邋遢的人,那么很多人都會厭惡你,而且你給他的印象絕對是差評。當然,如果你是整潔漂亮的人,你會在他心中留下最好的印象。
在我們家,我父母從小就教導(dǎo)我做人要寬容,寬容在我心中了落下了根,當別人無意中踩到了你,應(yīng)該說一聲“沒關(guān)系”。當別人不小心弄壞了你東西,這時你應(yīng)該付之一笑。在這些小事上,你要學會寬容。每次對別人的寬容,都會使自己和別人感悟更多,感受更多!
古時候慈禧太后在與一大臣下棋時,對方無意中說了一句我殺老佛爺?shù)鸟R。慈禧太后就勃然大怒,你殺了我的馬,我殺你全家,于是這位大臣被滿門抄斬,慘不忍睹。像這樣的`狹隘心胸,這樣的暴行,怎會不遭人唾棄呢?
我覺得,只要仔細觀察和留心一下,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只要是能以寬容對待他人的人,一般都是受人們的歡迎的人。而且在人與人交往中,有時難免會有些小摩擦,但是只要是無惡意的,我們就應(yīng)該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如果在日常的相處中,對別人的過錯能夠?qū)捜輰Υ,就等于給對方提供改過的機會。我們應(yīng)該本著“和為貴”的精神,絕不斤斤計較別人的過失,又多為他人考慮,既能確立起友善的人際關(guān)系,又能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環(huán)境。
當然還有一些家族的子弟整天游手好閑,大肆花錢,然而大多數(shù)用的都是父母的錢。
有時候,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有人認為,一個人浪費一點不算什么?一個家庭,浪費一點也沒有什么,甚至一個工廠浪費一點也不會影響大局。如果世界上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浪費,那么也不算什么嗎?
現(xiàn)在的許多人常常哀嘆中國為什么富不起來。這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節(jié)儉。
小時候,我們都會背誦這樣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候,長輩們都用這首詩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浪費糧食,要尊重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但是現(xiàn)在的我們都長大了,可是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忘記了節(jié)儉的意義。
然而在我們家里,看起來一些很小的事,像是水龍頭的水“嘩嘩嘩”的流著水,然而在一些人看來,這些水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他們卻不知淡水資源的缺少。但是一些山里的貧困孩子,他們能省就省,他們可能經(jīng)常吃不飽飯,也有可能連學都上不了,所以現(xiàn)在的人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有一條就是“尚儉”。它的意思就是崇尚節(jié)儉,樂于節(jié)儉,甘于節(jié)儉,把節(jié)儉這件事當做是“甘之如飴”的樂事。我們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侈,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然而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yǎng)成的,它需要長期的“潤物細無聲”。對于青少年來講,則是要經(jīng)過長期的耳濡目染。
在一個家中,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在社會中,家風是社會的新面孔;在國家里,家風是整個國家的尊嚴和傳承。所以我們要將好的家風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