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好習慣演講稿(4篇)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金色十月,天朗氣清,秋風颯爽,再次唱起雄壯的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我們的心頭不油升起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這絢麗的季節(jié)里,用我們的汗水和智慧再書寫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天我跟少年朋友們交流的話題就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奠基美好人生》。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一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于性格上的偉大。”而構(gòu)成我們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習慣。好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就如同為夢想插上翅膀,它將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
有人曾做過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杰出,人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體現(xiàn)出這樣6種人格特點:1、自主自立精神;2、堅強的意志力;3、非凡的合作精神;4、鮮明的是非觀念和正確的行為;5、選擇良友;6、以“誠實、進取、善良、自信、勤勞”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舉例來說,他們在童年時,如果未完成作業(yè)而面對游戲的誘惑,60.13%的人“堅持認真完成作業(yè)”;66.8%的人非常喜歡“獨立做事情”;79.73%的人對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經(jīng)常感到氣憤”;而54.05%的人“經(jīng)常制止他人欺負同學的行為”?梢,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成就積極的人生。
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惜時如金,有人揮霍光陰;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奮節(jié)約的人收獲幸福,鋪張浪費的人收獲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夢想都成真……事實告訴我們,有怎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考取取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總結(jié)她的學習方法時說道:“所謂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nèi)在學習中不斷總結(jié)、修正、發(fā)展而來的習慣。要想找到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yǎng)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今天的習慣主宰明天的命運。”
今年以全區(qū)第六的成績考入校本部的同學對自己的初中生活作了階段性總結(ji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分享她的總結(jié):
同學總結(jié)說從小學到初中是個飛躍,知識跨度大,而且適應新環(huán)境也需要一段時間,但同學自有絕招:“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我覺得自己只要在學習上進入正軌了,生活上呀,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呀,自然也就隨之進入正軌了。”她并不擔心新環(huán)境會影響自身學習,反而覺得學習能帶動對環(huán)境的適應,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讓學習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早上6:30起床,隨手放一段英語聽力,不管什么材料,“主要是保持自己的語感”,7:20開始早讀,正式上課了,她聚精會神,并拿出筆記本記下當堂課的疑問,下課了就找老師討論,如果問了還是沒有想通,她會在放學之后又找老師“追根問底”,“總之當天的問題當天一定要解決掉”。“不留遺憾”,“但是,難題一定要自己先想,實在想不出了才去問老師,不能一開始就抱有依賴心理,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所進步。”有一次,因為一道數(shù)學題做不出來,一下課就想解法,結(jié)果到放學了還是沒結(jié)果,她才迫不得已請教了老師,得知答案后,她還不甘心,又詢問了做這種題的技巧,然后又認真思考了自己為什么當時沒能解出來,直問到自己沒有一點疑問了,才善罷甘休。回家之后,從晚上7:00開始做作業(yè),尤為關鍵的是留出充裕的時間整理當天各科的知識點,對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jié)和反省,“當然主要是英語、語文和理科的,政治歷史地理生物一般一周整理一次”。“提前預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樣聽起課來就更有針對性”。做完這些事情,每晚大概10:00就能睡覺。從不熬夜,她稱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初中畢業(yè),就是初中的最后關頭她也努力做到早睡早起。
從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有所成的關鍵。青少年朋友們要特別注意養(yǎng)成以下兩個至關重要的習慣:
1、制定計劃的習慣,制訂計劃是為了堅持。大目標短時間內(nèi)不能很快見效,但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努力,基礎差并不可怕,關鍵要堅持不懈。你可能走了一千步還沒有看到成功,但不要放棄,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成功就在一千零一步的拐彎處。
2、主動思考的習慣,學生如果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好象一部靜止的汽車,是由老師推著走的,只有當你形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的時,汽車才像打著了火,就能自己跑起來了。
同學們這些行為規(guī)范看上去都很細小,對于你來說只要事事用心 ,就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
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動;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
良好的書寫習慣、良好的作業(yè)習慣、良好的紀律習慣、良好的聽課習慣、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都會奠定我們中學時代乃至一生的的命運。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同學們,金秋十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收獲的季節(jié),對于我們青少年朋友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播種季節(jié)。讓我們將好習慣的種子埋下,用恒心去澆灌,用良好的習慣,奠基美好的人生,成就生命的精彩!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哲人說注意您的行為,它們會變成您的習慣,注意您的習慣,它們會變成您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幼兒園!薄霸谟變簣@能學到什么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買東西要排隊,要觀察大自然……”從學者的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一個人成功巨大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當時幾十個宇航員在培訓,為什么加加林能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fā)現(xiàn),在進入飛船參觀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jié),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感動了他。羅廖夫說:“我只有把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奔蛹恿值某晒Γ此婆既,得益于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實則是他良好的習慣促成了他的成功。
大文豪托爾斯泰一生熱衷于體育運動,這使他能以充沛的精力完成不朽的巨著;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堅持每天清晨默讀墻上的好詞、佳句,為他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時仍堅持每天演算數(shù)學題,以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達爾文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觀察大自然的機會,為他的科研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由此可見,擁有一個好習慣就意味著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教育是由“他律”到達“自律”的過程。我們今天站在“三自廣場”,我們應該反思,怎么規(guī)范我們自己的行為習慣,從好的教養(yǎng)為起點開創(chuàng)我們有價值的人生呢?
我們的行為是自我的描述,也是寧中的一個明信片。
空無一人的教室只剩下幾盞燈孤獨地亮著,門窗無奈地敞開懷抱書頁翻動在吹冷風,課本被動漫取代,紙團眼巴巴的望著垃圾桶卻始終無法回到想屬于它的地方,被用來練習投籃的可樂瓶早已經(jīng)疲憊不堪,食堂里 “教師窗口”四個被忽視著,……這些本不應是屬于寧中的景象,本不應是你我做出的行為,可遺憾的是卻真真切切地發(fā)生在我們周圍。對此,我們是否該反思,該改正呢?答案不言自明。
好習慣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出來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心里知道該怎樣,未必能養(yǎng)成好習慣;必須親自去做,才可以養(yǎng)成好習慣”。那么就讓我們在寧中這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起。讓我們用笑容敬愛老師,尊重同學,用等待維持食堂和小店的秩序,用數(shù)步腳程保護小草的茁壯成長,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自己的學習,用堅定的信念向生活招手,用安靜詮釋自己的家教修養(yǎng)…..不再讓課桌椅變成花貓的臉,不再讓不真實的高分欺騙父母,不再讓老師批改沒有思考的純粹復制的作業(yè)……讓我們的課堂只有同學競相回答問題的激情,讓課間只有同學討論難題的意猶未盡,讓我們的晚自修的校園只聽到書本翻動的聲音,讓體育館、籃球場里我們矯健的身影成為校園美麗的風景,讓我們的校園充滿智慧的歡笑,讓我們的校園在安靜中的度過充實的每一個夜晚……
智利詩人米斯特拉爾說:“許多需要的東西我們可以等待,但是學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發(fā)育,對學生我們不能說明天,他的名是今天!蹦敲淳妥屛覀儗幹械膶W子!從今天,從此刻,逐漸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優(yōu)秀的寧中人,給自己的學校做一張完美的明信片吧!
一、適應環(huán)境,初中到高中,是個大的臺階,這一次月考,最困惑不過的,首先是那些初中學習尖子而這次成績不佳的同學。如果要找原因的話,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是對高中學習生活的適應。換句話說,這次成績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是高中生活適應程度的差異。
從初中到高中,首先面臨的是兩個轉(zhuǎn)變:一是角色轉(zhuǎn)變。當你一進高中,不論你是否意識到,你已經(jīng)是一個家庭、社會范圍的中心。當你從一萬五名初中畢業(yè)生中走出來時,肩上立刻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和責任,那就是必須考大學,必須考好大學。但是我們錄取的新生和周圍所有縣市高中相比,分數(shù)線都低幾十分。家庭和社會的期望是相同的,三年后的競技水平是一樣的,要立于不敗、后來居上,我們的光陰更迫,壓力更大。這就要求必須盡快完成“樹立遠大理想,考入理想大學,三年成才,不留后路”的心理角色定位。一方面學校要求很嚴,一方面自己有升學后放松一下的意識,這種角色錯位實在是高一最可怕的敵人。二是方法的轉(zhuǎn)變。參加過中考,尤其是取得較好入學成績的同學,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jīng)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高中照貓畫虎就行了。殊不知,初中復習迎考的那些方法,不僅不適應將來社會對人才的素質(zhì)需求,連高考、進行高中課程的學習都可能很困難。因為那些所謂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老師包辦的方法,是一種讀死書的方法,是一種以接受為特征的方法。因而,通過這次期考、反思進而尋求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自學,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二、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習慣。
“良好的個性習慣是成才的決定性因素”,這句話,同學們已耳熟能祥。按這句話,可把同學們分成三類:一是信奉它,這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許多成功者,如杜宏偉、王艷君、姚燦等;二是不以為然,相信智力。但據(jù)報載,一位資深教育家經(jīng)長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約有三成高智商的學生是差生。在西安市某一高中班內(nèi),成績最差的學生智商是120。他發(fā)現(xiàn),幾乎從未有過因智力因素而影響到學習的例證。事實上,世界上公認的天才兒童的定義是:“智商中等以上,加上刻苦學習,頑強拚博,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者”。可見,智力只是有些人用來自暴自棄的一個理由。三是半信半疑,由于看不到身邊的榜樣,所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學校要求教室課間不說話,有用嗎?北京市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的班,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無一人說話,他的班僅北大清華就升入55%;山東牟平一中,兩千多人住宿,沒有一個管理人員,被子從來疊得有棱有角,整整齊齊,物品干干凈凈,升學率僅本科占98%;河北衡水中學,單是門崗就對學生有如下要求:不準讓家長送飯及一切水果零食;不準送衣物被褥;不準送藥。其升學率100%,一千人高考僅重點677人,一半還多。有沒有個體的例子呢?差生張春風,從班內(nèi)46名考入北大,自己營造了一種境界,“埋頭、素服、三緘口”。因此,個性習慣與成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所差的只是你是去努力做到了,還是讓別人看著做到了,還是別人看著也做不到。
人生不發(fā)返程車票。高一入校時,全體同學曾在辦公樓前舉行過一個開學典禮,那是一個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三年后,在同一個地點,同樣一個早晨,還會再開一個同樣隆重的典禮大會,叫畢業(yè)典禮。每年的畢業(yè)典禮上,都會有一些學生潸然淚下,是依戀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的情誼?是為自己三年的成績所感動?有沒有追悔的淚水?我想是有的。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應該清楚:“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自己不愿倒下去,就沒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打倒”(保爾)。三年后追悔了,后悔什么?自己打倒了自己,那些平時不起眼的習慣、細節(jié)打倒了自己。據(jù)生物學家研究,原始森林里有許多數(shù)百年樹齡的大樹轟然倒下,并不是因為狂風暴雨、電閃雷劈,而是由于一種比半個指甲還小的一種小甲蟲的啃嚙。
今天你可能就大聲在教室里說了一句話,但它已在潛意識里強化了你亂說話的動機,(不利于己),同時你至少破壞了一個同學的環(huán)境,他可能正在思考某一問題,或者正在調(diào)節(jié)心理,你的話讓他感到了環(huán)境的不和諧,造成他浮躁的心態(tài),(不利于人),第三個人會因你大聲說話的誘惑,也大聲說話,又造成了你心態(tài)的浮躁,(再害己)。此所謂惡習的傳染性與交互性。損壞的是整體環(huán)境,受害的是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這樣的集體只能是在低水平上的競爭。同樣,如果每人都養(yǎng)成了良好的個性習慣,相互感染之下,一個優(yōu)秀的集體就誕生了,集體的每個成員都會因水漲船高而得到空前的成功。
那么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習慣呢?富蘭克林是世界公認的偉人,發(fā)明了避雷針,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集作家、畫家、哲學家、科學家于一身。在他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的成就,他完整地敘述了自己年輕時進行過的一場特殊修煉,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就與幸福,都受益于此。年輕時的富蘭克林和你們一樣渴望成功,經(jīng)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成功的關鍵在于完善的人格,經(jīng)精心總結(jié),他認為這包括13個原則:節(jié)制、寡言、秩序、果斷、節(jié)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zhèn)靜、貞潔、謙遜。進一步發(fā)現(xiàn),僅知道這些還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經(jīng)過刻苦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于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書上的。于是,他認真地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因為他知道,一段時間只能專注于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于是第一星期只專注于“節(jié)制”,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jié)制,并在本子上做記號。一個星期后,由于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jié)制,并堅持每天監(jiān)督,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節(jié)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嘗到了甜頭,第二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并對第一項進行復習鞏固。第三星期盯住第三項。13星期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后來,他又怕不鞏固,又進行了3 個13星期的輪回修煉。一年后,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些習慣已溶入了他的血液、靈魂、每一個細胞。試想,他能不成功么?
美國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也如此,不同之處在于,好習慣須著意培養(yǎng),壞習慣則是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三年是否改寫人生,歸根到底取決于你的個性習慣。
三.學會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是校訓,“做人的水平?jīng)Q定學業(yè)的水平”是它的注解。學會做人,核心有兩點:一是學會吃苦,或說學會享受磨難,二是學會共處。
人的一生注定是要吃些苦的,不然,五味人生,何以豐滿?在年輕時吃點苦,實在是無與倫比的一筆財富,所以有一句話在日本學生中很流行:“趁著青春去吃苦”?上гS多同學不懂這個道理,不怕吃苦,苦一陣子;怕西安翻譯學院是一所民辦大學,每年招生一萬人,學校實行嚴格的三重封閉式管理,即:一周中只有周末才準走出學校大門;上課期間封閉所有生活區(qū);男女生活區(qū)分開管理,禁止互串;更不準抽煙、喝酒、打架等。一開始,學生不懂事,半夜里高唱《國際歌》,呼喊“要人權要自由”。丁院長專門做報告:“學生的人權是什么?豐富知識、提高素質(zhì)是最大的人權,如果學校管理不力,平平淡淡進來,平平淡淡出去,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或侵犯人權”。結(jié)果呢?幾年來該院學生98%不到畢業(yè)就被用人單位訂購一空,20%出國。96年新加坡以月薪7000元在中國聘員,幾經(jīng)周折后,只從西譯聘了30人;今年3月四川邁普數(shù)據(j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年薪5萬元向全國招了17人,僅西譯就占6名;國家文化網(wǎng)站是一個巨大而蜚聲世界的國家級網(wǎng)站,它的初創(chuàng)者10人中就有西譯畢業(yè)生5名;23個國家駐華大使聯(lián)合到學院考察,稱之為“中國的哈佛”;《內(nèi)參》披露:國家權威部門對南方三資企業(yè)中大學畢業(yè)生工作能力的專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西譯畢業(yè)生排名第一。為什么這些落榜生經(jīng)過西譯修煉就成了搶手貨?用人單位眾口一詞:一是能吃苦,二是綜合能力強,三是外語水平高。”吃苦”赫然是第一位。一位年薪數(shù)十萬元的畢業(yè)生說:沒有西譯那個“煉獄”,哪有我今天展示才華的“天堂”?我校這幾年成績喜人,也是嚴管的結(jié)果,同學們到這里來,都想學有所成,希望能從西譯的事例中受些啟發(fā),學會吃苦,學會享受磨難,這是成功的第一級臺階。
因為能吃苦,所以能耐得住寂寞,能擋得住誘惑;因為能吃苦,所以有平和的心態(tài),入得做學問境界;因為能吃苦,所以能用意志養(yǎng)成好的習慣,根除不良惡習。在看到別人的成功時,更要看到背后的心血和汗水,看到成功者過人的自控力和毅力。且不說那些個名人——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xx年,就連張春風、杜宏偉不都以
“玩命地學”來概括他們的北大之路么?沒有吃苦的準備,不會吃苦,永遠只能是成功的羨慕者。”梅花香自苦寒來”,決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詩,每位同學都要從”看似容易卻艱辛”的事例中悟自己之路。
再說學會共處。這其實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奮發(fā)向上的高一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和諧的,彼此推動著加速發(fā)展。學會包容,學會諒解,學會感激,學會合作是其真諦。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上帝:天堂和地獄究竟有什么不同?上帝便帶他來到地獄門前,里面的人正在吃飯,每個人的勺把都很長,他們盡力往自己口里送,卻怎么也吃不到,面對美味佳肴,餓得面黃饑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帶這人來到天堂,里面的人也用長把勺吃飯,不同的是,他們都把自己勺里的飯往別人口里送,個個神情歡悅。上帝說:天堂和地獄其實就這一點區(qū)別。“我為人人”在前,“人人為我”在后,這是優(yōu)秀班集體的基本特征,這樣的集體必定沒有磨擦,只有競爭,沒有分力,只有合力,最后共同進步,水漲船高,人人成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完善的集體造就完善的個人”。
請記。河^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真誠地期望高一的每位同學,砌好人生的第一級臺階。
在高一期中表彰會上的講話
這次期中考試,是對這半學期來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對每個同學這半學期來適應高中生活程度的檢閱,更是對同學們品德、紀律、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檢測。把考試后這個機會利用好,把走過的路好好回顧一下,展望一下面前的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中三年,在挑戰(zhàn)高考的征途上,往往把高一年級稱做基礎。“高一第一學期萬分重要”,重要在哪?基礎不穩(wěn),談何發(fā)展?這個基礎又指什么?良好的品德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此,如果說這次考試成績存在差別的話,根本的差別在于是否初步具備了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
到一中來學習,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學校的教育方向很明確,就是要把你們當作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未來的文學巨匠、未來的各行各業(yè)的精英來培養(yǎng)的。一中的土地上,不培養(yǎng)下崗工人,不培養(yǎng)做小買賣、拉車的。從學校目前的發(fā)展速度和高校招生的規(guī)模來看,你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將步入各級各類大學深造。升學的夢并不遙遠。但是,上了一中并不是乘上了高校的直通車,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寫滿的是兩個:“奮斗”,甚至是“苦斗”。
不可否認,在高一學生中有兩種危險思想。一是終于拼上了一中,真累,歇一歇再說。二是高考離我還遠著呢,“有花堪折直須折”,悠閑兩天再說。他不知道,高考的競爭并不是到高三才開始的,而是從入校報到的那一天:第一節(jié)晚自習、第一節(jié)課、第一次作業(yè)、第一次與同學相處------從那時起,就有了優(yōu)劣,就有了勝負。今年的復習班在97年入校時,面向全縣招了150名保送生,成績最好的應屆生。今年他們參加高考,不過省專線者,竟達到46人,而今年我校僅過重點線就達100人,省專線340人。多大的反差啊。這46名同學智力差嗎?基礎差嗎?只是到高考前才差的嗎?都不是。也就是今天一次作業(yè)了草,明天一節(jié)課沒好好聽講,后天有一個問題稀里糊涂過去了------就這么一點一點的小事,就是這些在他看來的無關緊要,使得他在某一個早晨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什么時候已被別人遠遠地拋在了后邊,更可怕是,這段距離在高三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趕上。如果說“積小勝為大勝”是學習上的經(jīng)驗,那么,“積小惡成大惡”則是不忍卒讀的教訓。
學校迫切期望:高一的同學能盡快在思想上、心理上成熟起來。一個成熟的高中生應該是這樣的: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有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能力;有富有個性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有著頑強的吃苦精神和非凡的自控能力。學校對同學們的要求是:重德求真,苦學成才。
一個時期以來,經(jīng)常有些同學認為,到一中三年,只要我考上大學就行。“以成績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哪怕不擇手段,“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缺乏一點對同學的關愛,少一些對集體的奉獻。穿件流行時裝,說一句臟話,扔一片廢紙------算不了什么,以致于形成個別同學是非觀念模糊,自私自利嚴重,缺乏合作意識,“各人自掃門前雪”,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激,甚至損人利己還洋洋自得,更不理解:“要使我的存在而使別人更幸福”為何物。應該說,這樣的同學眼光太短淺了,他只看到了大學的校門,沒有看到大門的后面,沒有看到八年以后,十年以后,十五年以后。懷揣一紙文憑走天下的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F(xiàn)今世界范圍內(nèi)對人才選聘的首選條件是:工作態(tài)度和合作意識。縱觀歷史上,能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所承認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追求“德行合一”的實踐者和典范。許多年之前,愛因斯坦曾精辟地論述過學校生活德與才的關系,他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時,僅僅有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成為一個專家,但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更象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
德乃智之本,德乃智之源。品德上的小事往往演繹出人生命運的大事,如大家熟悉的“廢紙的故事”,“洗馬桶的大臣”等。給老師問個好是個小事,高震東先生執(zhí)教的中國臺灣忠信高中,學生7米之外就必須給老師行禮。學生連暑寒假作業(yè)都沒有,卻沒有一個考不上大學。中國臺灣的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往往注明:只招忠信畢業(yè)生。為什么?就“行禮”這一條,就足以使他的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進退自如。說一句話是小事,北京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的班,除了老師上課和班長偶然講些事,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人說一句話,他的班55%的學生考入北大清華。一個被子疊不整齊也是小事,山東省牟平一中所有學生宿舍的被子疊得四四方方,有角有棱,而且兩千多人沒有一個宿舍管理人員,他們的升學率,僅過本科線就高達98.9%。這就是德對智的促進。一篇文章中談到小事與成功的關系,寫得很好:“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顆沙粒。沙粒雖小,但小小的沙粒往往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人生的路難免會遇到高山險阻,更多的是路上這樣那樣的沙粒,它可能給你設下難以想像的障礙。在人生旅途中艱難跋涉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隨時倒出鞋中的那顆小小的沙粒”。“莫以善小而不為”,高尚的情操和舉手之勞的奉獻將會形成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激發(fā)你無限的智慧。
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人的習慣很容易養(yǎng)成,一旦形成習慣便很難改掉,但是好的習慣成就好的未來,在生命的路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擾,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在困難面前從容不迫,應付自如,所以他們脫穎而出。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沒有人天生就擁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徑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習慣。
在生命的路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擾,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在困難面前從容不迫,應付自如,所以他們脫穎而出。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沒有人天生就擁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徑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習慣。
在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衛(wèi)生檢測員,一位衣冠楚楚、氣度不凡的年輕人自信地走進了總經(jīng)理辦公室,他優(yōu)雅的談吐,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贏得了總經(jīng)理的好感,沒想到就在年輕人轉(zhuǎn)身離去的時候,他下意識摳了一下鼻孔,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并沒有逃過總經(jīng)理的眼睛,結(jié)果可想而知,一個沒有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人怎么能夠做衛(wèi)生檢測員呢? 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勤儉節(jié)約,有人鋪張浪費;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奮節(jié)約的人收獲幸福,鋪張浪費的人收獲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真……有怎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下面,我就怎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大學提一些建議: 首先,確立目標,循序漸進。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會是輕而易舉的,要想完成他,就得確立長遠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起來。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所以,要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心急,但一定要說到做到。例如,想背完1000個單詞,可以分成多天來完成。今天背10個,明天背10個,日復一日,這樣不僅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大的壓力,并且當你完成目標時,會品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悅。
其次,學會時刻自我約束。如果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之后放松要求,忘乎所以,那么沒過多久丟掉的壞習慣又會重新回歸。認識到聽課做筆記的重要性后,就得一天不落的記下去;認識到沉迷于網(wǎng)絡的危害性了,就不能再找借口深陷其中;認識到自習課講話會影響他人,那就踏踏實實的兀自學習。久而久之,壞習慣會離你越來越遠,自然,成功會離你愈發(fā)的接近。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同學們,就讓我們?nèi)楹昧晳T的纜繩纏上恒心的索鏈吧。當他牢不可破之時,讓我們拉桿起航,成就生命的精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