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練聲法(通用3篇)
合唱的練聲法 篇1
“氣沉”是吸氣要沉到下腹也就是所說的丹田(這個感覺是聞香味時),不用胸部吸氣,然后借橫隔膜的控制小腹上壓,兩側腰部向內壓(這個感覺是在咳嗽時),向上頂著出氣推動聲帶發(fā)聲。氣息的下沉可令發(fā)聲飽滿有力并有助于提高音高。
找感覺的方法是:
1.兩拳抵住腰部兩側,快速深吸氣,感覺腰部向外擴張,將兩拳撐開了;吐氣時,發(fā)絲音不出聲,頂住出氣氣流,感覺記住后,再做發(fā)聲練習。
2.咳嗽時的吸氣也是往下腹走的,找到這個感覺,可用咳嗽的方法發(fā)“賀”音,逐漸延長,這也是找橫隔膜控制和胸腔共鳴感覺的有效方法。
“高位”是找打哈欠的感覺,吸進氣后保持打哈欠的狀態(tài)出氣出聲,也就是老師說的要“吸牢唱”。打哈欠是因為大腦缺氧了,這時的肺部需要大量進氣,所以自然會吸氣很深,本能地,軟腭也就是小舌頭向上提起,整個聲音通道被松馳張開形成管狀共鳴腔,這時感覺進氣非常通暢?梢宰鰝比較,不是打哈欠時,做深吸氣,感覺進氣時是口腔里發(fā)涼;打哈欠時,就會感覺到是咽壁發(fā)涼。發(fā)聲時,聲帶發(fā)出的聲音經過形成的共鳴腔產生共振。有些人為了使聲音“好聽”,在咽喉部“做”聲音,把管道的咽部位置用力張開,似乎是圓潤了,其實聲音是憋著的,唱的時間稍長一點就會覺得咽部很困乏。這種作出來的聲音在合唱中就不和諧了。高位發(fā)聲時的感覺是打哈欠加意念里聲音從眉心上方送出去。難做到的是小舌頭一直要保持向上提起,不能松下來,如果松下來,老師就會說“聲音掉下去了”。在發(fā)韻母帶有“i”的關母音的字時,最容易“掉”下來。高位和氣息相結合,可使高音更高更純更有力。
“輕聲”是用前三種方法唱出很輕的聲音,輕聲不是不用力唱,相反,是用力唱輕聲,這是功夫了,沒有正規(guī)的訓練和長期的養(yǎng)成練習,很難做到,F(xiàn)在五六十歲的人,那個年代的經歷,習慣于高歌唱響,以音高、聲大為美。有些人愛唱卡拉OK,而唱卡拉OK最不好的就是把伴奏音量開得很大,要聽到自己的聲音就得大聲唱,這不僅會唱壞聲帶,也養(yǎng)成了不適應于合唱的歌唱習慣。因此,以中老年為主要成分的業(yè)余合唱團最難控制的就是音量。合唱有所謂輕聲出層次,弱聲也高潮之說。
“靠前”是聲音往前送,讓很遠的人都能聽見,這是個意念的感覺,唱的時候感覺聲音是眉心上部的朝前上方送出去的。
合唱的練聲法 篇2
現(xiàn)在許多合唱隊都用美聲唱法訓練合唱。其實哪種唱法都要求共性,重視聲音訓練是合唱發(fā)展的基礎。著名指揮家秋里先生指出:氣深、高位、直聲三結合是合唱共性的關鍵。
1.哼鳴與開喉訓練是合唱最基本的訓練。哼鳴訓練時不要追求音量,要保持位置,發(fā)揮好共鳴。用哼唱法找鼻腔共鳴,但不是用鼻音,方法是口不要緊閉要略開,以免嘴用力幫忙。練a、ai、i、ao、u 時,要注意保持聲音位置統(tǒng)一。練高位就著打哈欠剛開口的狀態(tài)發(fā)聲,不要壓舌根,用打哈欠把發(fā)聲的位置聚焦到鼻子上方的眉心處,聲點自然就上去了。初學者聲音帶一些氣息,找往回唱的感覺。
2.練好輕聲、假聲。處理好真假聲結合問題是中學合唱訓練的重要問題。在訓練的初期,要求學生用輕聲或假聲進行訓練。輕聲絕不是那些過分強調輕,結果反而造成漏氣的、消極的噓聲、氣息,而是應有正確氣息支持的,是通過科學方法訓練初步取得的富有美感的聲音。輕聲可以有強弱。假聲通俗一點就是虛著歌唱。它的位置是高的,我們可以說它是“高位置的頭聲歌唱”。演唱時的基本要求:口腔里打開,歌唱時軟腭應提高,上腭形成一弓型,口里像含了一口水似的。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法去獲得口腔共鳴的發(fā)聲。笑肌微提,面罩打開,用鼻腔以上眉心位置,換聲區(qū)不要用鼻腔幫忙,越用嗓子越卡,要靠張力,不要松垮。這樣比較容易找到頭腔共鳴。當然這可能是純假聲,這種聲音會小、音色和穿透力也不好,但是這只是訓練中的一個過程,在訓練中有兩個注意問題:第一,很多學生總覺得聲音越響越好。在訓練時要向他們講要求、要示范、要多聽錄音,提高他們對聲音的審美觀。第二,對這個訓練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堅持長期的訓練就能做到真假聲統(tǒng)一。
3.呼吸是歌唱的基礎。呼吸時用腹式呼吸。氣息深而能保持住、且有特點是訓練要達到的目標。為此可舉一些常見的例子來引導學生,如聞花的感覺,把腹腔想像成一個充氣的氣球,深吸滿氣之后,腹肌、腰肌及兩肋來共同作用于“氣球”,就像兩只手輕輕地按壓住氣球,根據歌曲的強弱力度和情緒來施以適當的力,使氣息有控制地呼出。
咬字和吐字訓練,增強合唱效果
正確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熟練的咬字、吐字技巧,不僅是為了把字音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與歌唱發(fā)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生動形象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聲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要特別加強咬字、吐字方面的訓練,從而使合唱獲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咬字與聲音統(tǒng)一很關鍵,聲音韻母要一次性發(fā)出,咬字時開口音如唱:“啊”就要攏著唱,閉口音如唱“嗚”要開著點,合唱隊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求共性統(tǒng)一,不求音量統(tǒng)一,力度要因人而宜。
合唱的練聲法 篇3
一、欣賞合唱作品,培養(yǎng)合唱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學生對合唱藝術有了興趣,他們才能自覺、認真地唱好每一個音符,充分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注意各聲部的和諧,努力體現(xiàn)合唱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合唱訓練中,我們經常欣賞一些短小、優(yōu)美的中外優(yōu)秀合唱作品,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水平,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感受合唱藝術的美,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對合唱的興趣。
二、抓好音準和節(jié)奏訓練,打好合唱基礎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統(tǒng)一的節(jié)奏、準確的音高是唱合唱的基礎。合唱音準分為兩種:一種是曲調的音準——橫的音準,即合唱分部的音準;一種是和聲的音準——縱的音準,即合唱的總的音準。但無論曲調音準還是和聲的音準,都是歌曲的基礎。訓練時,首先要求學生唱準上下行的音階,其次進行聽辨和模唱練習,先聽辨單音,然后到和聲音程,最后到聽辨和模唱簡單的旋律。這樣由聽到唱,從簡單到復雜,培養(yǎng)學生音樂的感受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兩聲部合唱的訓練,讓學生在和聲效果中,得到音準概念,從而掌握音準。同時要求學生演唱時做到能監(jiān)聽另一聲部的音高及和聲效果,通過訓練使學生的音準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學曲時還要注意加強學生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在音準和節(jié)奏上,才能做到高低兩聲部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