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lth
人類積幾千年的文明,都不能否認錢的作用,說明金錢的確是很重要的。無論對于個人,對于家庭,對于國家或民族,金錢都舉足輕重。不然,為什么小至看門人,大至總統(tǒng)都在拼命掙錢?為什么各國政府都要設財經大臣,都要不斷地制定和修改財經計劃?債權國和債務國是多么的不同?美國所以橫行國際,不就是財大氣粗嗎?你可以人窮志不窮,但窮了有可能挨打。阿富汗雖然贏得了很多同情,但靠施舍過日子是艱難可知的。
古往今來,國際國內,一切腐敗的產生,都源于金錢。人不管怎么粗俗,錢不管來路怎樣骯臟,都可能去買通、甚至買斷一些體面的官僚乃至知識分子。錢的作用還不夠大嗎?(比如美國的安然公司破產案)
世上也有許多的人或團體,自謂是看破紅塵的,當然也應該看輕了錢,如一些教派。但不解的是,他們也在聚錢。或為了重修廟宇,或為了再塑金身,總有個名目。他們不自己生產,只能是由善男信女們捐贈了。有時,捐贈與否和捐贈多少,竟是你誠信度的標志。出家人也在意錢嗎?是的。更何況,現在許多僧眾已經是帶薪修行了。
我們生在一個物質的世界,要否定錢、或說財富的作用是很難的。吃飯要錢、穿衣要錢、上學要錢、看病要錢、住房要錢、坐車要錢,不要錢的地方很少,。我們現在能夠討論的不是錢重不重要,而只是錢萬能嗎?財富是不是越多越幸福?
我們說,錢不是萬能的,它有許多辦不了的事。比如秦始皇、還有許多帝王,他們都想長生不老。他們富有天下,他們可以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求取長生不老藥,但他們都無法擺脫“荒冢一堆草沒了”的結局。
許多偉人們患了絕癥,盡管可以動用一切醫(yī)療手段,他們還是經歷著跟常人一樣的痛苦,甚至得到與常人們一樣的歸宿。富人、窮人、偉人、平常人,都來去赤條條。
黃世仁雖有錢,喜兒并不買賬,寧愿躲到深山當白毛女。
王寶釧寧住寒窯,也不放棄與薛仁貴的婚姻。
清順治帝雖富有天下,竟能因一愛妃去世而看空一切、并步入僧門。(傳說也無妨)
許多感情的事,是金錢買不動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流傳千古,正是人們對于這一觀點的認同。
很富有的人,也有很多憂慮。怕被偷盜,怕被綁票,有時還要雇保鏢。
怕把孩子寵壞,又怕身后遺產分配不均,造成家人不和。
不投資怕貶值,投資了怕破產。哪有那么多快活?
錢多少為夠?沒有止境。少到一文不名,討飯吃也可以過活。現在甚至有乞討成萬元戶的。多到億萬富翁的,一頓飯也不過三兩小菜。碰上個海鮮過敏、魚肉生膩的人,甚至可能只要兩碟咸菜下飯。
對于金錢,人們是又看得開,又看不開。理論上往往看得開,實踐又常?床婚_。談別人,看得開;到自己,又看不開。也有當時看不開,事后看得開的。因為當局者迷嘛,事到臨頭看不開的較多。其實,只要不斷了你的炊煙,多點少點又何妨?
萬事有個度,錢也一樣,不要刻意追求,順其自然。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一樣可以過生活。富人們雖可以花天酒地,但苦惱并不比窮人少,只是苦惱的內容與方式不同。掙大錢的花銷也大。世界級拳王,出場費幾百萬美金,上千萬美金,常常是欠債的。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年薪幾十萬美金,仍然為官司欠債,不得不放下架子去多種渠道掙錢。而我們有些中國人的家庭,月薪幾百元人民幣,過得有滋有味。幸福不一定錢多。
西方有個寓言,叫點金術。說有個國王嗜金如命,每天都在祈禱上帝給他更多的金子。上帝為了懲戒他,給了他點金術。從此他摸什么什么是金子,面包、牛奶、花朵、乃至他心愛的女兒。他不能吃金子呀,他不能沒有女兒呀。他終于懺悔,又祈求上帝收回點金術,回到他原來本就很幸福的生活。這個寓言雖然夸張,但卻生動地告訴了我們,財富并不是幸福的同義詞 。何況,財富再多,你也花不了多少。
財富本身是中性的,因為擁有的人不同,就具有了兩重性。善良的人擁有了,可以去做慈善事業(yè),惡人擁有了,可以打造槍炮去殺人。所以,財富可以成為萬善之本,也可以成為萬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