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游記1200字作文:九溪十八澗
九溪,俗稱“九溪十八澗”。位于西湖西邊群山中的雞冠垅下。北接龍井,南貫錢塘江。九溪游記1200字作文內(nèi)容如下。
九溪游記1200字作文:九溪十八澗
從龍井出發(fā),有一泓細流穿行在青山翠谷之間,蜿蜒曲折直奔錢塘。溪水與山道相伴,或左或右,有時還淘氣地漫過山徑。游人行來,可涉水溪中,也可鶴步石階,山風拂面,鳥語和鳴,塵襟似洗,心曠神怡。溪澗景色天成,因少了匠氣而多了原味。清人有詩,“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本畔獰煒潆硽,一仰青峰閑心,其境其情,難以言傳。
游九溪十八澗,最好選豐水季節(jié)從龍井出發(fā),因一路下行兼入畫中,全程六七里路全無跋涉之苦。途中有一林海亭,建于清末民初,柱上鐫刻著天琴道人樊增祥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奔毤毱穪砣の稛o窮!摆w州吃茶去”是禪宗《五燈會元》里著名的一段公案,唐代高僧趙州禪師問二位剛到寺院的僧人:“曾到此間么?”一人回答:“曾到!倍U師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僧:“曾到此間么?”僧答:“不曾到。”禪師說:“吃茶去。”邊上的主持不解:“為什么曾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趙州答:“吃茶去!倍U語往往直指人心。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過去的輝煌或平淡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心有貴賤分人高下,心無妄念萬物平身,就連疑問也是多余,要做的只是平常自然的吃茶,任運隨緣活在當下。因此,無論你是初來九溪或是重游舊地,都不妨放松心情,飲一杯心靈之茶,就像蘇東坡所說的那樣,“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放慢腳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并由此豐富生活的美。
果然,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九溪還是陳布雷先生的最后歸宿。這位黨國文膽,曾以“迷津喚不醒,請作布雷鳴”的墨彈筆槍橫掃千軍,他那著名的抗日宣言“如果戰(zhàn)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通過蔣公之口傳遍全國,他的抗戰(zhàn)檄文如匕首似投槍,激勵人們同仇敵愾鑄就血肉長城;他的道德文章如干酪似美酒,感動人們心有所系傳承中華文化。陳布雷先生身居高位,可骨子里還是一個正統(tǒng)的讀書人,浸潤著太多的五千年高湯,因此他潔身自好,兩袖清風,絕不愿與腐敗同流合污,不愿子女從政經(jīng)商。當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他漸感心力憔悴,面對對方陣營的陳伯達《人民公敵蔣介石》一書的挑戰(zhàn),他無力應戰(zhàn),對女兒加入敵對陣營也無可奈何,終于,在生死攸關的徐蚌會戰(zhàn)已進入到風雪陳官莊無可挽回的敗局時,選擇了最后告別。蔣公良久無言,寫下了四個字“當代完人”。這是一個自己掌握了歸宿的讀書人,后人常把他與另一個讀書人陳伯達作對比,但至少陳伯達無法掌握自己的歸宿?箲(zhàn)勝利六十周年,共和國授予陳布雷紀念勛章。
元朝張可久懷古詩云:“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讀書人陳布雷也發(fā)出了一聲長嘆,便棲身于九溪十八澗的山水之間,這是其人幸,更是山水幸,山水一旦與人文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派生出異樣的光彩。當然,像陳先生那樣的是大讀書人,是為山水為青史的,更多的人不妨吃趙州茶去賞陌上花來,寄情山水之間,不必遠行,無需苦旅,即便是一條小溪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