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煉中成長
讓讀書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
“中國移動杯”XX年南京市中小學生“讀書節(jié)”親子閱讀征文
學生姓名
莫軒
性別
男
區(qū)縣
玄武區(qū)
學校及班級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科利華分校
親子共讀書目
《明朝那些事》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社
學
生
讀
后
感
磨煉中成長
——讀《明朝那些事》有感
初一(5)班 莫軒
《明朝那些事》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名朝大歷史”的一本通俗幽默的書,它記敘了1344年到1644年共三百年間的歷史,可讀起來卻不枯燥乏味,反是讓人回味再三。
文章從明太祖朱元璋寫起,展示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貴權(quán)及小人物們的悲歡情愁。特別是朱元璋出生到1368年正月初四在應天稱帝的磨煉經(jīng)歷,對我們中學生的成長有許多啟迪意義。
朱元璋自小16年放牛,8年做和尚化緣(實際是討飯),8年做和尚撞鐘,16年造反,最終成就大業(yè)。先看他的前32年,和家庭中上三代貧農(nóng)一樣,過著貧困悲慘的生活,因為元朝奪去了他親人的性命,使他有了刻骨銘心的恨。摘一段朱元璋討飯的描述:“每敲開一扇門,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因為面對他的往往是白眼,冷嘲熱諷,敲開那扇門可能意味著侮辱,但不敲開那扇門就會餓死。朱重八已經(jīng)沒有了父母,沒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點點可憐的自尊,然而討飯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護。要討飯就不能有尊嚴”。寫的何等的深刻。再看看朱元璋怎樣對待討飯的苦事:“在討飯的時候,他仔細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見識,認識了許多豪杰,此時他還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不能不說朱元璋是個智者,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苦其心智”的基礎(chǔ)上的,苦難磨練了他的心智,苦難催發(fā)了他的努力,苦難砥礪了他的品格?嚯y是上帝送給他的一份厚禮,讓他在后來的16年中,先后解決掉張士誠、陳友諒等有很強勢力的人物,最后開始北伐滅元。
朱元璋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膽識,會用兵,直覺準確靈敏,而且遇事不慌張,能夠做到對敵人冷酷,自身有理智、很堅強。在朱元璋造反時,他任用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諸位大將,這些名將同樣有勇有謀,無論是理論還是實戰(zhàn),無論是冷酷還是理智,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我們應該學習朱元璋,學習他在艱苦的條件下不退縮,在挫折面前不認輸,在逆境中崛起,在失敗中成長,在成功中不被沖昏頭腦,在順境中不貪圖享受,在堅持中不放棄,在超越自我中獲得快樂,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同樣,我們中學生也要將書本和實踐相結(jié)合,將智慧用在對國家、社會有用的方面,將來振興中華,為國效力。
讓我們在磨煉中成長,艱苦中獲得快樂吧!
家
長
感
言
有錢難買少年貧
——讀《明朝那些事》有感
莫建強
古都南京,與朱元璋有著不解的淵源,明城墻的巍峨,明孝陵的幽靜,明故宮的莊嚴,閱江樓的遺憾,無不魂牽夢繞著這位馬上皇帝。細讀當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在輕松讀史中,體會歷史的那份厚重。
朱元璋三代農(nóng)民,一貧如洗,沒有祖上的恩澤,沒有良好教育的背景,更沒有貴人相助,他有的只有自己,饑餓和仇恨是他抹不去的記憶,乞討是他銘心的屈辱。他何以能成為一代霸主?有人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難道吃了苦就能成人上人嗎?非也。在痛苦和成功之間需要一個堅強的內(nèi)心和理智的頭腦,以苦來磨煉心智,奮發(fā)努力,最終達到理想的彼岸。反觀現(xiàn)在的人們,不能受一點委屈,不能承受壓力,悲天憫人,自暴自棄,甚至走上絕路的還少嗎?學生自殺事件,富士康跳樓事件,這都說明心智的不成熟,生命何其可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有了生命才有祖國的未來啊!
就成材而言,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外因,順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們 往往貪圖享受,不思奮進,怎么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飽受磨難,在與命運和 困難的抗爭中,發(fā)揮出令人吃驚的潛力,這正是順境中的人不具備的。 當然,既然 環(huán)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處順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 會成材,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順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圖安逸,立下壯志,奮力 拼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經(jīng)不起磨難,就會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同學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zhàn);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俗話說“有錢難買少年貧”,讓我們向朱元璋學習,珍惜少年時,向著理想的高峰奮勇攀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