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抑或毀滅:《王子復仇記》感
正是顧慮使我們全都變成了懦夫,決斷的赤熱的光彩也被染上了憂慮的病態(tài)的蒼白,崇高而偉大的事業(yè),也因為這種考慮而是潮流轉向錯誤的航道,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威廉·莎士比亞《王子復仇記》
劇終落幕,繁華散盡,歸于靜默,觀者卻依然記得,在那一幕,他曾說過的這樣一句話。
而在往后的情節(jié)中,他卻自甘成為自己定義的懦夫。
當最終他從猶豫的沼澤中掙扎而出,一切已經注定了毀滅。
那么在落幕之后,是應該去畏懼未知而又殘酷的“命運女神手中的笛子”,亦或是,去感嘆一種不幸所給予的,意義深刻的啟示?“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筆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或許會是另一種定義。
故事的內容,眾所周知。陰謀的策劃,國王的被害,王位的篡奪,王后的改嫁,朝臣的奉承與附和,以及王子“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的憤怒吶喊;復仇的計劃,暗中的觀察,意外的死亡,最終的爭斗與了斷,以及最終“一顆高貴的心靈破裂了”的悲劇結局。這是人們所認識的《王子復仇記》。
觀者能夠透過書頁中的戲劇看到,王子殿下確是個極為正派的人物,亦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正直、崇高與勇氣,無愧于被稱作“高貴的心靈”,而他并非完人——猶豫,矛盾與郁郁寡歡,促使他成為命運與復仇的犧牲品,而促使他的復仇一再延遲,最終走向毀滅的主要原因,僅是因為顧慮。
顧慮,的確是一件僅次于毀滅的可怕的事情。它使我們變得膽怯,使我們陷入了糾結、兩難的境地,使我們迷茫,停滯,眼神迷離,隨后在愕然的目光流轉中錯失。而事實上有許多事情,我們分明地能夠以自己的意念,捕捉到最佳時機,在那一刻了結一切憂慮。然而正是因為過分顧慮的存在,反而使我們?yōu)樽约旱木駬裱┥霞铀,使我們對未來的未知境遇產生擔憂,甚至是畏懼,愚蠢地屢次錯過了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機會。我們的行動甚至漸漸被這種消極心態(tài)支配,由于對往后的彷徨,我們漸漸把自己的精力用在了做決定上,甘于在矛盾的荊棘從中掙扎,在迷茫的岔路口間徘徊,亦或是直接地放棄了自己最初的決定,回到原點等待命運給予暗示。
哈姆雷特正是因為如此,因為在即將定論之時產生“收起我的寶劍,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的念頭,使他的內心世界成生了兩極的分化,在迷惘中失去了行動的力量,使正直的行動沾染上怯懦的病態(tài)蒼白,親自感受自己原本果斷的抉擇因過分擔憂,腐蝕成灰暗的懦弱,或是成就的輝煌因對結局的消極猜測,磨滅成空洞的夸口,大概會是一種煎熬的過程。
想必讀者們已經理解到,莎翁借王子殿下燦若夏花的生命,如同流星劃落般的消散,映射了社會中多數(shù)人們在抉擇岔路上因迷茫與猶豫,而與機會失之交臂。也許我們的猶豫與顧慮,并不會使我們像王子殿下一樣將自己毀滅得零落,但這會毀滅我們的動機與目標,甚至是讓我們甘愿去追求一世的理想。
這樣的話和一個失敗者不會有太大差異吧。這么說,王子殿下的復仇,是失敗的呢。
以毀滅來啟示——這或許就是莎翁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而直到今天,這部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仍舊將它的芳香送予我們——或者說,它一直以文字的方式警醒著我們:
決斷——抑或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