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溫州的蹤跡》有感
其實(shí),我對溫州這個城市了解并不多,正是因為朱自清先生的這一篇散文,我才慢慢了解溫州,雖然只有短短四個部分,但是已經(jīng)把我封閉的心靈帶到了一個詩情畫意、真情洋溢的好地方。
在優(yōu)美的月光下,一枝交纏的海棠花正探出頭來。“雙棲而各夢”的八哥在這海棠之中,試問它到底在等什么來著?回答說:你該找著那卷簾人了?在作者的千呼萬喚中,已經(jīng)把那種“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的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無緣目睹這幅畫,但是已從朱自清先生的描繪和“布局經(jīng)濟(jì)、設(shè)色柔和”的贊賞中,仿佛真有這樣一幅栩栩如生的“月朦朧、鳥朦朧,連卷海棠紅”出現(xiàn)在我面前。
來到仙巖,作者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三面環(huán)山,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作者開始并不是直接寫梅雨潭的綠,而是寫“巖石與草叢都在濕潤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我卻沒有見過這種綠,只見過其它的綠——春意盎然的綠、樹葉成蔭的綠。飛流的瀑布濺起晶瑩的水花仿佛一朵朵白梅,微雨般落下,作者卻說像楊花,楊花就是柳絮,春天時捏柳絮是我喜愛的活動,可誰又會站在瀑布之下捏水花呢?水花和楊花只是形似罷了。同樣的梅雨潭,在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大規(guī)模贊賞與比喻梅雨潭的綠,作者對天然綠的留戀可想而知。作者送梅雨潭“女兒綠”這個名字,我想象到,這綠如小姑娘一般活潑可愛。梅雨潭,我雖未領(lǐng)略過,但大自然的調(diào)色板上并不缺少綠——樹葉的綠;萌芽的綠;草的綠……
與梅雨潭相比,白水漈是那么薄,那么細(xì),織出一張幻網(wǎng)。雖同是瀑布,但作者對梅雨潭更是著力贊賞。
最后一個片段《生命的價格——七毛錢》我感觸頗深。一個小女孩的生命只值七毛錢,這生命是何等的低賤。這怨不得別的,只怨得當(dāng)時社會窮困潦倒,只怨得哥嫂的無情。而在今天這個社會不會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是為什么呢?在爸爸媽媽心里,我們是他們手心里的寶,是他們的心頭肉,是無比寶貴的,所以我們要珍惜與父母同在的每一天。
在滿眼的感嘆號中,作者為這個小姑娘預(yù)測了未來:她的淪落風(fēng)塵是終生的!她的悲劇也是終生的!一個生命等于七個小銀元,我猛然發(fā)現(xiàn)哥嫂得到的并不是錢,而是小女孩一輩子的痛苦與自己一輩子的內(nèi)疚。
生命本無價。
受拜讀了《溫州的蹤跡》等于游了一趟溫州,從中我領(lǐng)悟到精美的圖畫;感受了梅雨潭的綠、白水漈的細(xì),同時了解到生命的低賤,命運(yùn)的悲慘,真是感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