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有感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這個寒假里,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高爾基小名叫阿廖沙。阿廖沙的父親死后,他跟隨外祖母和母親來到了外祖父的家里。在外祖父家的這段時間,阿廖沙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yōu)美的故事熏陶;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貪婪;還和阿廖沙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優(yōu)秀人士”——“好事情”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卻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備受眾人排擠。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在“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童年時光。
處在這樣丑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dān)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fā)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fēng)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dāng)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chǎn)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成功地再現(xiàn)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上,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也像阿廖沙一樣,但是在和阿廖沙相比,大多數(shù)人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沒有煩惱的,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很多的孩子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們看來,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地把某個無辜的人無故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天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糖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幸福呀!但是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上,許多的父母都是寵溺著自己的孩子,早上起來,還略帶睡意,為了要上學(xué),爸爸媽媽還給我們穿衣服,中午回來,爸媽早早的準(zhǔn)備了一頓豐盛大餐,到了下午我們又“飽飯歸來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漸漸地,我們認為爸媽為我們做的事都是理所當(dāng)然的,有些小朋友竟然還說出“如果幫父母做事,還有違天理!卑謰寣欀覀,我們要什么有什么,而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經(jīng)常做出對父母不敬的事。這種生活對我們已經(jīng)是習(xí)以為常的了,哪里還懂得去珍惜。我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們要學(xué)會多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為父母分憂。
輕輕地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不能言喻。如此黑暗的社會,又似乎蘊含著光明。如此悲慘的童年,又似乎有歡樂。我被外祖母寬廣的胸襟所撼動,她猶如一位天使。我為阿廖沙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精神所欽佩,他猶如一朵出水芙蓉。我覺得《童年》猶如生活的寫照,一頁頁泛起我心中的陣陣漣漪。讀《童年》,憶童年,思童年,給我留下的是一串串感嘆號與省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