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與美麗
曾近有人問我:“你最記憶猶新的一本書是什么?”我不加思索地告訴他——《童年》。最近又有人問我:“如果讓你給現(xiàn)在的孩子推薦一本書籍,你會選什么?”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這本書。
《童年》這本書是我在上小學四年級時,一位長輩送我的禮物。它一直保存在我的書柜里,白色的書皮已經泛黃,脆脆的書頁也泛著一絲茶色,翻動時還會發(fā)出“咔咔”的聲音。書面上畫著幾個衣衫襤褸的孩子,無精打采的垂著手,站在塵土飛揚的街道上眺望遠方。它像一塊深刻的烙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童年》這部小說描述了阿列克謝在父親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在年幼的阿列克謝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樣的丑陋和無情,母親在因感染霍亂而死的父親遺體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了;舅舅們整天為了爭奪家產而爭吵,愚弄弱者;家里強壯的男性欺辱女人、毒打兒童……可是在這個家里小阿列克謝卻始終受到外祖母的關愛,受到了外祖母所講的故事的熏陶。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謝的黯淡童年里閃爍著母性光輝。它教會阿列克謝一生的愛與感激。故事中所提到的外祖父一家人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當時俄羅斯社會底層平民的真實寫照。作者用看似粗糲的語言對主人公童年歲月的描述,細膩而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時代,那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也就是在那樣一個充滿屈辱不平也同時蘊含著溫情的家庭里,主人公完成了童年成長,開始了人生第一步。
整部小說作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稱來敘述,用一個孩子的眼光描繪著生活的苦難和人性的丑惡。每每翻開這本書都會被主人公天真無邪的心靈所感染,也被孩子眼中傳遞的黑暗社會所震撼。作者巧妙地用孩子的視角去窺視無比陰暗的人性,這純潔與陰暗,光明與黑暗的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底層社會的黑暗與丑陋。正是運用這種正與邪的強烈對比,作者才能夠很好地震撼讀者的心靈。小說中充斥著主人公的內心獨白,我們從主人公懵懂無知而又天真無邪的的內心世界中可以輕而易舉地窺伺出他心中對成人世界的疑惑和恐懼。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恐懼,更加突出了底層社會的黑暗。
作者在敘述丑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贊美熱愛自由、向往光明、積極向上、頑強不屈的人以及他們的崇高的思想品德。在小說陰暗的背景基調后,還隱隱約約藏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旋律,它召喚者如同主人公、外祖母的一系列人,向著自由前進。正如作者在書中寫到:因為丑惡也是一種真實,直到今天還沒有絕跡!要想將他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須去了解他們!盡管他們是那么沉重,那么令人窒息、令人作嘔,可是人們的靈魂勇敢地闖了進來,克服了、戰(zhàn)勝了他們!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長在這塊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地上,后者點燃了我們的希望,幸福不會永遠遙不可及。
這大概就是苦難和美麗并存的一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