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光明永存——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無論是海倫還是我們,都在如夸父一般追逐著心中的太陽,日復(fù)一日,不停歇,因為我們都明白,黑暗終究會在似水流年中被光明替代。
——題記
在一個寒風(fēng)凜冽的日子里,好友推薦給了我一本書,是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喚醒了我在漫長的冬日里昏昏欲睡的靈魂,是它讓我在無盡的寒冷中,心生一抹陽光與溫暖。
這本書講述了海倫在其老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一步步成長,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的故事。
我永遠(yuǎn)也無法想象到:一個眼盲、耳聾、口啞的女孩兒是如何通過觸碰嘴唇學(xué)會了說話,是如何完整的受到了教育甚至考上了哈佛大學(xué),是如何學(xué)會五種語言,還到世界各地為與她一樣的殘疾人演講并謀取福利的。
但她做到了,海倫?凱勒做到了!
讀這本書前,我只是隱約知道一些海倫的事跡,而那時我對她的了解,還并不深,但就那時我所知道的海倫的成就而言,我感覺十分疑惑:海倫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她又是個怎樣的人呢?于是,我?guī)е闷娣_了這本書,隨著閱讀的深入,籠罩在我心頭的迷霧一絲絲散去,書里的字字句句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我恍然大悟,海倫的成功少不了安妮老師的幫助,但是,海倫在黑暗中的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然后毫不猶豫的繼續(x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摸索,她的努力拼搏,樂觀開朗,堅定的信念,還有她對夢想的堅持才是成功背后的支撐。
海倫最令人敬重的一點(diǎn),就是她克服了眼睛帶來的黑暗,用一雙傷痕累累的手開拓出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忘了是哪一本書上說過,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兩個“我”,一個是光明的、積極向上的“我”,一個是黑暗的、消極低沉的“我”。我們只有用汗水澆灌生機(jī),用堅持融化堅冰,用樂觀換來春天,將理想變成一輪熾熱的太陽,才能驅(qū)逐黑暗的“我”,讓光明的“我”在似水的流年中茁壯成長,我堅信,這樣溫暖與幸福將會光臨。
人之初,性本善。光明,一個純潔如斯、溫暖如斯的字眼,他本就存在于我們的心里,只是,欲望、懶惰、貪婪、消沉掩蓋了他,我們應(yīng)該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被世俗所污染,像海倫一樣,善意的對待他人,為理想而奮斗,這樣才能喚醒它,為自己帶來希望。
我手捧著還有書墨香味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茶葉在水杯中翻轉(zhuǎn)、舒展,心里如湖水般平靜。惟愿光明在匆匆歲月中長存,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