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澗尋春
攜三五好友,在春意最是新嫩的時候走進廬山西麓—石門澗景區(qū),感受廬山別致的俊秀。
從鐵索橋踏入景區(qū),橋身輕快地晃動,合著我們愉快的心情,連連幾個深呼吸,感覺整個胸腔里都充滿春天的氣息,踏上自然景區(qū)的方石路,那淺淺坑洼的石面殘留著一層細泥,覆著些許落葉,亦氳開自然的感覺,一下子就覺得似乎離塵囂很遠很遠,走在石路上的腳步都不由得放緩,慢慢向前邁去,讓全身都舒張開。
最是春情濃時,觸目的,皆是綠的顏色,深深淺淺,似將所有都連成一片,又似點開了遠近、東西,在我們目所能及的遠方顏色較深的山峰上繚繞著薄薄的輕煙,襯著這連綿起伏的綠最是好看,連天空城澄澈的藍都似在烘托著此山中秀致的綠,盛滿綠意的雙眼受到平日少有的舒緩,好不舒暢。一路看來,因著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長著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多種植物,不常見的石楠、野桐、馬褂木、日本珊瑚等,薈萃其間,蓊郁成林。因著初春,在行進的時候還能看到好些花,有山茶花、香粉花、紫玉蘭、桃花、杜鵑、深山含笑等,或妖艷或秀氣、或嬌嫩或娉婷,由清新的綠襯托著,更是精致的美。
石門澗的一大特色—“奇石”很值得一提,這兒可謂是石的奇觀大世界,也因此贏得了“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身份。石門澗山上、谷中到處都是石頭,廬山第四世紀冰川遺跡在石門澗極富典型性。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qū)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經(jīng)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zhì)內(nèi)涵豐富多彩。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于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shù)珍品。由于大自然這個天然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風(fēng)為雕刀,雨為油墨,石門澗的石頭,被精制成許多藝術(shù)品,生態(tài)多妍,千奇百怪。在我們一路向上登時,不僅能看到滿目的綠,更是能觀賞沿路的巨石,以及對面山脈側(cè)面的褶皺或斷層形成的脈絡(luò),許多脈絡(luò)被前人點出,讓我們看到一個個形象的比擬。一會兒看到巨大的老虎踏在溪邊的石上,身子拱起,注視著下方,好不威武;一會兒又看到兩條蛇從洞中鉆出,蛇頭正高高昂起;還有山上一些或凸或凹的起勢及登山時伴著路的或單個或成組的石頭被連成許多特別的形象,有老鷹嘴、岳飛棺、人面雄獅、龍虎爭勝、觀音送子、石壘經(jīng)書、天狗望月、大象戲水、龜魚相伴、白面狐貍、猴子觀瀑、仙人脫靴等石像栩栩如生,特別是高達十多米乃至數(shù)十米的猿人頭像、石門大圣、北京猿人、石門壽星、石門大佛和偉人頭像,更是活靈活現(xiàn)的“神仙同化物”。這些天然景物,在指引解說下,每一個形象我們越看越象,不由得贊嘆這神奇的景觀和人們豐富貼切的想象。
在石門澗不得不說的還有這里蘊含著濃厚的佛教氣息,這大概是江西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佛教文化所影響的。在山路上,既有路邊的觀音壁刻,亦有小型的佛教祝禱臺,更有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修筑的“龍泉精舍”,此處歷時悠久,甚有古韻。踏入山門,穿一通閣,可見意見甚寬大的佛堂,顯于眼前的是千尊佛像,尊尊雕刻精美,形態(tài)各異,似一座潔白的寶塔立在那。莊重而肅穆,油然感到一種神圣感,心神也不由得收斂,怕有一絲絲褻瀆。
當(dāng)聽到隆隆擊水聲的時候,我們興奮地加快了腳步,在兩個轉(zhuǎn)彎后終于看到石門澗瀑布咆哮奔騰而下的身姿,濺起的水花漾著炫彩,那是陽光的色彩。極目往上望去,瀑布起于一股娟娟的溪流,依山就巖而下,先后呈梯形思疊,在石門崖翻身滾下,便化作百丈飛瀑,跌進其下的青龍?zhí)叮瑲鈩莺陚,其聲如雷,十分壯觀。潭水中有兩塊巨石,被稱為“觀瀑石”其中一塊橫面向上,被刻上“噴雪奔雷”四字,以留記徐霞客當(dāng)初攀藤附葛,考察石門澗,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游廬山日記》中贊曰“噴雪奔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另有一塊可了“青龍?zhí)丁比,其字為繁體豎立,頗有歷史感。
再沿著瀑布旁的石階而上,進入一觀光亭,憑欄遠望,略可見瀑布的些許樣子,聽著其震耳的聲勢,將四周秀美的景色收于眼底,“心曠神怡”都不足表現(xiàn)此時心中的暢快。俗話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愧是廬山的一塊瑰寶。
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fēng)光,吸引了歷史上無數(shù)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jié)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qū)び奶诫U.峰峰嶺嶺,遍布履痕;溝溝壑壑,回蕩歌吟。而今一番尋春,也使我們深深感到不虛此行,聽聞廬山“春有錦繡之花,夏有石門澗云”待到夏日之時,必再來此一觀,必不令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