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情
喜歡一種洗盡鉛華的古樸,喜歡一種歷經萬世的滄桑,喜歡一種覽古博今的豁達,喜歡一種沉淀歷史的厚重,喜歡這個簡單又泰然的名字——石頭城。
到了南京,有那么多風景名勝,可不知為什么,我卻選擇了石頭城?赡芫褪且驗樗拿职。石頭城,是用石頭堆砌的一座城池吧!
到了那里才知道,原來石城和南京諸多城墻一樣,是一面厚重的城墻。只不過它安靜地坐落在淮水旁,很少有人去游覽,遠離了都市的喧囂。
在北方的家里見多了山,卻沒見過山上有這么厚實的墻。永遠忘不了站在城墻前的那一刻震撼。
原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如此傳神!那巍然矗立的鬼臉墻不僅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見,而且還透著那森森威嚴,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它就像南京的守護神,默默守護在秦淮河旁。極目遠眺江那邊的景色,用心聆聽回蕩在水上的陣陣船鳴。等待著自己的老去,用一顆更曠達的心鑒證對歷史天荒地老的等待。四月的陽光肆意灑在城墻上,讓那張厚重的臉又添了一絲明媚。鬼臉,你是在笑看南京吧。
石城,鬼臉,有鬼臉足矣。
我把一塊塊赭紅色的石頭看在眼里,從它們的每一條裂紋到磨圓了的棱角,從經自然洗滌的顏色到由歷史沉淀的城墻。這一切的一切,是怎樣一種質樸啊!
我想三國時的石城大致也如此吧。除了墻前新修的花園和秦淮河兩岸變幻的景色,石城沒有人工雕琢出來的痕跡,沒有為了保護而保護的鐵墻柵欄,沒有商業(yè)性質的過路費,沒有夜晚花花綠綠的霓虹燈,沒有為攀上城墻而修筑的公路……
有的只是天石合一的磅礴大氣,有的只是經億萬年風雨洗刷的石頭,有的只是自然形成的鬼臉墻,有的只是關于那城墻的動人傳說和一個個哀婉動人的歷史故事……
石城,石頭,有石頭足矣。
我沒有用手去觸摸石頭,只怕小小的手掌無法承受著千年來的厚重,無法承載著厚重帶給我的震撼。石城,讀你在心里,在這寫滿歷史的每一塊石頭里。
是諸葛亮么?站在石城的上面,指點江山,揮灑豪情滿懷?抑或是劉禹錫,未到墻前就已深深懷念,去想象那石城的滄海桑田,用文字敘寫淡淡的哀傷?還是那六朝的商女,讓那委婉動人的歌聲,飄過那淮水的對岸,回蕩在石城的空墻中;還有那不變的月亮,在淮水兩岸變幻的景色里,把短暫微弱的光芒,鐫刻在城上的墻?
石城,歷史,有歷史足矣。
走過城墻,便是清涼門了。只見很多當?shù)厝嗽陂T的庇護下做起了小生意。可是我反倒覺得這賺錢的味道不濃。只不過是幾個民間手藝人在那里扎著風箏,小孩子們圍著他們嬉戲玩耍,老人們乘著門的陰涼在說話聊天。他們和石城融在了一起,他們心安理得地讓這個曾經的軍事要塞與自己的生活融在一起。他們知道,這就是石城,這就是南京的文化。他們和石城心安理得地享受著。
古代不少文人墨客路過這,都發(fā)了一頓對歷史興亡、六朝更迭的大感慨。他們說,六朝滅了,石城沒有用了,可悲可嘆!
可是今天的石城,難道沒有它的新的價值?
石城,你不僅見證了古代人的獨具慧心,更見證了歷史對它的錘煉打磨;不僅是文化與社會的有機融合,更是古代與現(xiàn)代碰撞中的最完美保存;不僅曾給予我們吊古訪幽的深刻感悟,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一個現(xiàn)代文化保護的楷模!
放眼我國,宮殿成了收門票的地方,陵墓成了觀賞風景的地方,山峰成了眾腿集中的地方。當那么多的文化遺產被鐵圈圍成了像一個牢籠一樣的時候,沒錢的只能遠望興嘆,有錢的卻用錢來褻瀆了文化的神圣。又有多少人能沖破金錢的桎梏,去用心靈體會我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可是,石城沒有!它不需要太多游人,不需要柵欄鐵桿,不需要任何詞藻點綴。它,與南京這座城市的深深融合,足矣!
我為石城的融合深深感動,卻為人們因關注而關注而感到悲哀?膳轮慌,當人們都去到石城吊古探幽的時候,石城便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了。還是那生活在這附近的人們聰明,他們與石城的融合正是無時無刻都在和歷史對話!石城,文化傳承里的世外桃源!
如果還能來南京,我定會再坐到石城腳下,去想象風雨如何擊打沖刷這厚實的墻壁,去想象諸葛亮站在城墻上指點江山的雄姿英發(fā),去想象多少文人墨客在城前飲酒賦詩。城墻上的每一塊石頭就是一個詩人。愿意變成這樣一塊簡單古樸純凈的石頭,因為,成了一塊石,就擁有了沉穩(wěn),就擁有了簡單,就擁有了積淀,就擁有了俯瞰萬世的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