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會繞圈
《水滸傳》里,宋江率領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走了大半夜,又回到了原地,以為祝家莊的路都是“盤陀路”,其實這是夜晚迷路所致。人們在陌生的地方,在看不見太陽、月亮和地面景物的情況下,往往會“繞圈子”。
德國杜賓根賓馬普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詹·索曼博士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找了6個志愿者,在某個陰天,以德國南部的一處森林為試驗場所,借助全球定位系統(tǒng)觀測他們的行走路線。結果有4名志愿者轉回了原地。第二次,詹·索曼博士選擇在突尼斯南部的撒哈拉沙漠做試驗。試驗發(fā)現(xiàn),如果夜間有月亮,志愿者基本可以保持直線前進;如果月亮被云遮住了,他們就開始繞起圈子來。
其實,如果把眼睛蒙起來,在曠野里走,走了一段路后再睜開眼,便會發(fā)現(xiàn)所走的路線是圓形或螺旋狀,只不過這個“圓”很大而已。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原來每個人雙腿的長度都有微小的差別,步幅也不一樣大。平時人們在有光的情況下,沿一定的路線行走,會不自覺地進行修正,才不會出現(xiàn)“繞圈”的現(xiàn)象。
詹·索曼博士認為這是人的“天性”造成的。人們在沒有光的情況下,就會調動全身感官搜集信息,確定前進方向。隨著時間推移,錯誤判斷積少成多,使人誤將曲線當成直線,就繞起圈來了。
于是專家建議,在戶外迷路時,最好的辦法是留在原地。如果到處走動,尋找方向,只會增加搜救的難度。因此,旅行時,要隨身帶好導航和通訊聯(lián)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