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半生茶,尋浮世情
原只是滿眼綠色中的一員,乍看下與一般青草無二。機緣巧合之下,被一雙手采入竹編的背簍,可能是與某種藥材,或與某種鮮花,雜混在一起。然后,墜入滾燙的沸水中,漂浮,沉淀,將每條葉脈中的韻味都融入了水,一絲清香滲入空氣,然后消散向遠方。偶然中,被人飲下,一抹清苦呷在咽喉,竟在半刻變成滿腹的恬淡芳香,縈繞在唇舌之中,回味無窮。
一片平凡的樹葉,在沸水的歷練下,散發(fā)出馥郁香氣,清淡的苦澀背后藏著暖人的恬靜;蛟S,這更符合許多文人墨客的心思。自此,窗前明月之時,亭臺樓閣之下,孤家寡人之時,青山綠水之下,便總是藏著它的身影,融入山水,融入人心。
或于清晨,或于黃昏,執(zhí)一茶盞,品一杯浮世的茶,尋一段人生的事。
尋一份回憶,于茶馬古道之中。來往的背茶人已換了一撥又一撥,直到草鞋踩下的林蔭小道再一次被黃綠交雜的樹葉重重掩蓋,背上三百斤的茶包卻還似壓在肩頭。幾個月的路程,走走停停,竹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有節(jié)奏的“噠噠”聲,累了,就用竹杖撐住背上的茶包,山間古道,濃密的樹葉掩住了不可一世的陽光,十幾個背茶人排成一列,休息的時間不會太長,待再次啟程,竹杖下便又響起整齊的“噠噠”聲。和著微風(fēng)拂過綠葉的沙沙聲,聲音不大,卻穿過了厚厚的石巖,滲入每一條裂縫中,借著時間,刻下深深的烙印。
背茶人的聲音漸行漸遠,光陰雜糅著留下的汗水,在一代代背茶人的額間,記下一條條溝壑,就像他們曾經(jīng)踏過的那一條小路,然后,飄散在混著一路茶香的歲月中。
尋一種感悟,與拉薩朝圣路上。三步一叩,九步一拜。每一個動作都帶著虔誠的信仰。兒子驅(qū)車在母親的身后緊緊跟隨著,看著母親拖著年邁的身軀,于烈日下,于寒冷中,彎曲,仆倒,再爬起。其實心里不是不心疼,只是為了母親的信仰,為了母親的愿望,兒子能做的只有默默支持,緊緊跟隨,然后在母親結(jié)束一天的朝拜時,遞上一碗濃濃的酥油茶。旅途中條件限制,只能先泡一壺濃香的熱茶,然后掰一塊酥油茶和入茶香,遞到母親手中,一碗酥油茶下肚,暖意充斥全身,似趕走了一天的疲勞,然后和衣睡下,待明早再喝一碗酥油茶,便能再次向著拉薩,向著自己心中的佛,開始新的旅程。
似乎所有朝拜的人都一樣,為了那尊心中的佛,為了那個腦海中信仰呼喚著的聲音,帶著一杯酥油茶,在彌漫著濃郁酥油茶香的路上,便能毫不猶豫,毫不退縮的一路朝拜下去,迎著茶香,迎著信仰。
尋一種傳承,于喧囂茶館中,想練好龍行十八式的女孩還在執(zhí)著著,即使一次次被落下的茶壺砸到手臂,女孩還是執(zhí)拗著。二十出頭的女孩,不愛舞臺上閃亮的明星,只愛能在空中劃出優(yōu)美弧線的功夫茶。茶一滴不落的落入杯中,映著女孩年輕的臉龐,散著恬淡幽香。為了更加了解茶,女孩找到了制作黃茶的師傅,跟著師傅一起采茶,呼吸者茶的生命,嫩綠的茶葉在師傅的手中翻炒,揉捻,再用白布包裹,只有精細的手法,恰到好處的發(fā)酵時間,才能制成那六大茶種中流傳最少的黃茶。女孩找到了制作黃茶的師傅,跟著師傅一起采茶,呼吸者茶的生命,嫩綠的茶葉在師傅的手中翻炒,揉捻,再用白布包裹,只有精細的手法,恰到好處的發(fā)酵時間,才能制成那六大茶種中流傳最少的黃茶。
待黃茶制好,取少許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傾倒入滾燙的水,茶葉在水中,似受到驚擾,上下翻滾著,漸浮上水面。稍待片刻,茶葉逐漸伸展,沉入杯底,而那原本清澈的水也被茶葉染出了沉郁的黃。女孩微品一口,似乎想到了什么,轉(zhuǎn)頭,望向窗外綿延的山丘。
茶,本是那種山野中一株不起眼的植物,靜泡在水中,沒有可可的香醇,沒有咖啡的苦澀,也沒有酒精的那種濃烈。但偏就是那一種恬淡清新,將香氣理智存于口舌之間,將淡香與微苦恰到好處的揉捻在一起,才會是像我們大多數(shù)普通人所經(jīng)歷著的人生一樣,沒有永世的香甜,沒有一輩子的苦澀,也沒有一生的轟轟烈烈,就隱匿在這浮世之間,過著恬淡不驚的生活,尋著我們自己的感,自己的悟,自己的信,自己的情。
品半生的茶,尋浮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