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還是要選其心
康熙時黃河泛濫,經年不治,工程上馬后又眾說紛紜。沿河老臣靳輔在黃河上滾打了多年,因與皇上看法不一被貶。后事實證明他的意見正確,又召他回來。他上書說:“我已70歲,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是請皇上另選他人吧。”康熙回復道:“我知道你老了,我是選用你的心,不是選用你的力!秉S河于是得以治理。
針對這一事例,我們不得不思考:當今選用人才,是選其力還是選其心?其力即能力,這當然要考慮,無能之人不可為,也不可用。但選其力的同時,更要選其心。其心即他的思想、品德。思想是根本,根本沒有,適得其反,就會背離黨和人民的利益。品德是操守,是德性,要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不住自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胡長清、王懷忠等貪官,他們的思想缺少根本,把握不住自己對金錢美色的貪欲,最終背離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嚴重影響了黨在人民心目中的聲譽和地位。
《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藺相爭。廉頗宣言日:“我見相如,必辱之!碧A相如多次引車避匿,不與廉頗爭列,并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弊罱K趙國得以生存。藺相如以國家大局為重,其憂國憂民的公心,對趙王的忠心,對廉頗的誠心,做人的良心,無不令人感動欽佩。而當今有些領導為個人利益不惜窩里斗,吃不得半點虧,就是缺少大局觀念,缺少憂國憂民的公心,缺少對黨的忠心,缺少對人民的誠心,缺少做人最起碼的良心。
選其心,選什么?選其公心,天下為公,憂國憂民,不以權謀私;選其忠心,對黨的忠心,負責敬業(yè),恪盡職守,時時想著對黨的誓言;選其誠心,誠心誠意為人民,不弄虛作假,不搞豆腐渣工程,不搞假政績;選其良心,權力是人民給的,理應為人民謀利。用此“四心”做鏡子,就可以照出君子與小人、忠臣與奸相、清官與污吏。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無一不是一部用人的歷史。哪個朝代選人選其心,哪個朝代就興盛。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有公心、忠心、誠心、良心的魏征,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唐玄宗選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朝政敗壞,后又選用奸臣楊國忠為相,政治更加腐敗,導致安史之亂,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由此看來,大到國家,小到單位,無不如此。有了公心、忠心、誠心、良心,人格就高尚了,社會就和諧了,國家就強盛了。即使能力不足,也可以用勤奮來彌補,可以用虛心學習來彌補。沒有這“四心”,能力再大,則正好以權謀私,欺上瞞下。選人還是要選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