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最晚的一天
記得我回家最晚的一天,是在六年級的時候,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因為那一天考試的失敗所以我留下來向老師請教問題,回家晚了一個多小時。
我走出學(xué)校的大門,天已經(jīng)黑透了昏黃的路燈透過樹枝照在路上,樹影斑駁。一陣風(fēng)吹過,樹枝搖曳著,像魔鬼怪一樣張牙舞爪,并發(fā)出一陣“嗚嗚”的聲音,我的心里有些發(fā)毛,加快了回家的腳步。
家越來越近了,遠遠的能看到窗口透出的溫馨的燈光。還沒等走到樓下,就看到媽媽的身影,正站在樓梯口向我來的方向焦急地張望。她一眼瞄到我,立即走上前來接過書包,不安地問我:”發(fā)生什么事了?怎么回來這么晚?”
“找老師補課了”我邊走邊回答。媽媽在我肩上狠狠的拍了一巴掌,“不提前說一聲呢?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進了家門,爸爸立即從廚房出來,問我:”沒事吧?”得知一切安好,他又進去了,一會兒工夫,就把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子上,房間里飄滿了飯菜香。
一次偶然的晚歸,像在平靜的湖心投一塊石頭,蕩起層層漣漪。媽媽和爸爸的表現(xiàn),讓我明白了家的含意:家就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那是父母開啟的照亮夜行孩子回家的路;那就是饑腸轆轆時一桌豐富的飯菜,那是父母親手做的,等待歸來的孩子品嘗;家就是寒風(fēng)中溫暖的棲息之地,那是父母營建的,供遠行疲倦的孩子回來休息……
家,永遠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