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小年夜是哪天
小年,即每年農(nóng)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shù)墓?jié)日。它是整個春節(jié)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jù)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春節(jié)期間,我來到了上海,這個著名的大城市,在這兒,曾經(jīng)是呼吁風云的時代,這座大城市,又和我們生活的沿海城市有什么不同呢?它又是充滿了怎樣的年味呢? 我們來到了最具老上海味兒的地方——豫園,也不說是人山人海,只要你一個不小心...
等待小生命的誕生是激動人心的;等待某種結果的揭曉是緊張的;等待某部影視作品的開播是急噪不安的。等待的感覺就好象度日如年,可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有耐心。聽著聲聲爆竹,看著朵朵煙花,人們都在等待著另一個得開始。
小時候,我和伙伴們日日盼望過年。除夕一到,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地忙起來,我家更比別家忙。從我記事起,除夕那天,我家一大景觀就是父親寫春聯(lián)的熱鬧場面。父親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全村人幾乎都請父親寫春聯(lián),父親也高興,有求必應。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nóng)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生機,新年新機遇,新年新契機,新年新希望,新年新業(yè)績。新業(yè)績開創(chuàng)新生活,新生活定有新運氣。祝你狗年好運、新年大喜。新年許下心愿,朋友傳遞祝愿,幸運心甘情愿,開心自覺自愿,幸福一廂情愿,狗年如你所愿,事事...
過年了,過年了!早就盼望著過年。新年老人帶著歡樂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的臉樂開了花。過年了,大家都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煙花,沖到門外,高高興興地點燃了引線。啊,多么的美啊!天上頓時開出了一朵光彩奪目的鮮花,天空被染的格外耀眼。
春節(jié)期間,我和爸媽到爺爺奶奶家過年。吃飯時,奶奶端上了美味可口的年糕。我心一急,連手都沒顧上洗就大口大口吃了起來(我最喜歡吃年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