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場舞”想開去
有一種舞叫廣場舞,有一群人叫大媽,有一種特色叫中國特色。當廣場舞與中國特色碰在一起實在有些不搭,但這確是比比皆是的存在。每當我們在公園散步,總能見著數(shù)群老人不是唱歌、排戲就是聊天、跳舞,可謂熱鬧非凡。對此,你或許已經(jīng)習以為常。然而如果你去北歐的公園散步,會發(fā)現(xiàn)那里的人特別愛看書,公園的長椅上經(jīng)常坐著專注閱讀的人。這樣的反差不能不讓人思考:這是怎樣的一種中國特色呢?我想:不是國人愛熱鬧,而是國人耐不住寂寞。
我們或許可以說,老人們退休后追求自己的愛好,以求快樂;也或是因為他們年輕時經(jīng)歷過文革——思想高度集中,孤獨意味著危險,所以他們不敢脫離群體。那他們的后輩會好些嗎?未必!
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讀書4.3本,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少得多。就以我的同學來說。學校讀后感比賽,老師想讓幾位平時比較出色的同學參加,其中有位女生心直口快地說:“我今年根本沒有看課外書。”另外幾位同學也在一旁表示贊同。我很疑惑:平時我們作業(yè)也不是很多,至于假期里空閑時間就更多了,怎么會一本書也不看呢?不看書,課余時間又在做什么呢?
以后我便留心同學們的生活:每當假期將至,便是談論你約我去哪兒,我請你吃什么;而假期后回校又迫不及待地跟好友說我去哪兒唱歌了,買了什么衣服、鞋子,或是看了什么電影,男主帥極了,情節(jié)太好玩了……我從未聽人說過自己去了博物院、圖書館,或是拜訪了哪個名人故居,有何感受。有幾次周末我在藝術(shù)館臨摹作品,同學打電話說自己無聊,我讓她一起來畫畫,可那些自稱喜歡畫畫同學卻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舍友陳述她的周末:除了補課,其余空閑時間都泡在了購物廣場,回家一天半居然看了3場電影。更多的同學將時間花在了網(wǎng)絡(luò)上,聊天、看劇、游戲……
我想這些同學應該是無法忍受孤獨時的寂寞,所以他們選擇了群體的生活和群體的愛好。其實當一個人獨自安靜地閱讀時,是與心靈的交流,更容易深入地思考。
孤獨時光不光存在于閱讀時,每個人都應該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很多事情,一說都知道,但問題的關(guān)鍵是,很多人都不是真正相信,并去做的。在現(xiàn)在的國人看來,那些孤獨的人是可怕的,他們漸漸遠離“孤獨之人”,變得更加依賴人群。在這種環(huán)境下,原本不在閑聊的人也不得不加入其中。在這種環(huán)境下,幾十年后的廣場上還會跳著集體舞,只是換了伴奏而已。
我想這已不是時代的悲劇,而是國家的悲劇了。我希望各位能夠忍受孤獨,這樣可以少了喧嘩,多了沉靜;少了浮躁,多了深沉。希望多年后的公園能夠安靜平和,在博物館、圖書館有更多的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