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愛因斯坦的板凳
一天晚上在看電視時,看到一個講述科學和科學家故事的節(jié)目,節(jié)目里提到了一次關于愛因斯坦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便由此想到了上小學時學過的一篇關于愛因斯坦和他的三個小板凳的課文。
這篇課文的內容想必已經家喻戶曉,即便七八歲的孩子也能熟練的講出它的內容,至于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愛因斯坦的堅忍不拔的精神,也廣為人知,我在這里不想贅述了。
但我只是想,假如當時我是愛因斯坦,我會怎么做呢?我要么用盡兒童所有的狡猾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要么覺得受到羞恥而憤憤不平,我絕不會拿出另外的兩個更加難看的板凳給人看,這豈不是要招來更多的諷刺?
但愛因斯坦這樣做了,這在有些人看來,似乎有些“傻”,但我認為,這恰恰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敢于自暴其丑!
愛因斯坦是一位聞名于世的大科學家,幼年時竟也做不出一個合格的板凳,我們普通的世人又怎么會沒有缺點短處呢?關鍵是如何對待它。有的人一貫成績卓著,有了錯誤,千方百計的掩飾;也有一些人,素來能力平平,有短處,更不想讓人知道,于是也采取自欺欺人的做法,但缺點錯誤并不會因為別人的不知道而消失,只會在自己的日益淡忘中潛滋暗長,這正是埋下了養(yǎng)虎遺患的惡果。愛因斯坦并不以“做得不好”為恥,既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就敢于創(chuàng)新把努力的成果拿出來,至于如何評價,是別人的事,只要自己從中得到了益處,就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嘗試。
造成上述思想的原因,就是一種最要不得的心理――“虛榮心”。它是我們個人乃至國家前進路上的絆腳石。魯迅曾在《最先與最后》中很鮮明的論述過這個問題。他看到的是:長跑中落后的選手,或者“假裝摔倒被紅十字軍抬走,”或者“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原因很簡單:“恥于最后”。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存在著的一個很大的弊病。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古代文明在世界上輝煌一時,但也因此給中國人思想上背上了一個很大的包袱,有不少人容易盲目的好大喜功?駸岬摹按筌S進”和十年動亂中假話、空話、大話盛行一時,不正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嗎?它所造成的惡果告訴我們,要有所前進,首先要正視缺點,敢于“自暴其丑”。
仍舊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那些雖落后仍堅持跑到終點的選手及那些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我堅信,如果人人能敢于“自暴其丑”,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國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