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風永存我心
家,是一座精神的圣殿,是一艘滿載希望的小舟,是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樹;可是再溫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種傳統(tǒng)的道德來維持,好比宮殿的地基,小舟的風帆,大樹的根系,這,就是家風。良好的家風宛如一面鏡子,使家族的世世代代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照亮自己的胸膛。而我們家的家風,浸染了濃重的革命色彩……
我的外公是一位離休干部,也是一名革命老兵,自記事起,他樸實善良、樂于助人的品質就好像一面紅色的旗幟,引領我在黑暗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聽外婆說,有一回,他們二老散步時看到一位滿頭銀絲的老奶奶被自行車撞倒后躺在地上呻吟,外公見狀上去要扶,卻被我外婆拉住了:“老頭子,你可得想想后果!這年頭,‘扶不扶’可不是個簡單的事兒!蓖夤矝]說話,上前把老奶奶扶了起來,還把她送到藥店買藥,老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老師傅,現(xiàn)在像你這樣的好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啦!”說罷,還要酬謝外公,外公卻連連推辭:“不用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我們軍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語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痹谕夤L達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八年的軍旅生涯雖然不算長,但他卻時時刻刻要求自己遵守紅軍的紀律,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都堅持著軍人的道德準則!這也將成為我們一家永恒的精神坐標,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外公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還特地親手書寫了橫幅掛在家里,從小我就被灌輸“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觀念,小時候若是吃完飯后剩了幾粒米飯在碗里,雖然不會被大聲呵斥,但至少也會被進行十幾分鐘的“苦難教育”,外公小時候吃的苦、受的難,伴隨著他加入革命隊伍后的傳奇故事,一一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這幾年“光盤行動”盛行時,我們家堅決響應了國家領導人的號召,每次外出就餐時都把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帶回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一家人的力量雖算不了什么,但只要每一個家庭都厲行勤儉節(jié)約,這個社會便會少一份不公,多一份溫情,地球就會少一份傷害,多一份和諧。
一個溫暖的家需要純正的家風支持,而一個社會也同樣需要獨特的“正能量”來引導人民踏上尋求“中國夢”的旅程,樂于助人、勤儉節(jié)約的紅色家風將歷久彌新,永遠存在于我心中,散發(fā)著它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