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德與智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日日行走在這樣一個繁雜與匆忙的大千世界,我不禁想問:一個健全的心靈到底應是什么樣的?
柏楊先生曾在《丑陋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到:“從中國封建社會至今,中國人只有變得更為丑陋,這是與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相背離的。中國人是丑陋的,并且中國人死不承認,不聽勸告……這樣的說法固然有些絕對,但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深刻反思的道理。
在外國某旅游景點內,有人這樣說:我們很反感一些中國人的行為,亂扔垃圾,亂踩草坪,在木廊上亂刻字……
有些行為,雖然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但在極其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國家來說,卻是令人極不“入眼”的行為。
我還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中國學生去x國留學,他后來了解到那兒的公共設施都無人監(jiān)管,無人售票,他為了省錢,從此上學放學乘坐地鐵從不買票,其間被檢票人員發(fā)現(xiàn)兩次,被記入了檔案中,他未在意,可是到畢業(yè)去找工作時,每家公司都在看了他的檔案后婉言拒絕了,他在最后一次找工作時亦遇到了相同的事,他大為憤怒,“你們?yōu)槭裁床黄赣梦!不就是逃過幾次票嗎?”經理的回答卻是這樣的:“先生,我們原本很需要你這樣有才華的人,但是,如果連公共道德都不遵守的人,如何值得我們信任?我們又如何希望他為公司帶來福利?”
中國人的丑陋,在于我們根本未意識到自已丑陋。對此,中國人需要道德的澆灌。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智慧的提高。但是,擁有智慧失去道德是可怕的,這樣的人也只能是社會的“危險品”;擁有道德卻沒有智慧,這樣平凡的人多少有點遺憾;既無智慧也無道德,這樣的人,也只能是社會的“垃圾”。在這樣一個強盛的中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努力做一個有德又有智的人。
回望古代,古人對德與智也同樣的看重,《易經》中這樣說:“君子以反道德!蓖瑯釉凇对谫Y治通鑒》中,我們也能讀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逼涠荚趶娬{:道德的源泉是智慧,道德是由智慧流露出的一種人生覺悟,智慧是道德的補充與提高,只有做到能將德與智互補并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健全的人。
墨子的“兼受”“非攻”、孔子的“以禮治國。”先賢們的“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智者所倡導的社會道德。他們的道德觀從何而來?那就是源于智慧,這同時也說明:智慧需要在道德實踐的基礎上慢慢積累,是道德的附加產物。
人生仿佛一棵大樹,道德就如其根基,需深深地扎入地下,去汲取養(yǎng)分,不斷成長,最終才會結出豐碩的智慧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