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的勇氣
人有云:“順者昌,逆者亡”,順是處事與生存的法則,是不張揚,是內斂,亦是軟弱。
所以,從古至今,天下不乏“順者”,人們總是想順從、沉溺于人海,把自己無限縮小,以避免被裁決的憂患。人們習慣了順水而行的平穩(wěn),逐漸忘卻逆流而上的激情。
也正因為如此,“逆”變成了一種勇氣,并格外珍貴。
有人敢于逆世俗。
在最近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青年人們對待“四五”事件有著自己的觀點,在那樣一個難覓真理的年代里,在那樣一個以毛主席為信仰的社會中,他們打破世俗的桎梏,堅持認為“四五”事件是為了紀念周總理,粉碎四人幫的正義活動,而非。他們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仍舊一步一步開拓自己的道路,為中國尋找生機。
面對錯誤與謬論,有太多人敢怒不敢言,怕的是領導,怕的是輿論,更怕世俗的目光,所以大家都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誰都不愿做“出頭鳥”。然而在這世俗中總有“逆者”,他們用自己的意志與精神,甘心被世人指責,諷刺,也不放棄真理的路。
有人敢于逆權威。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參加比賽時,做為最后一位出場的選手,對樂譜提出質疑,認為比賽的樂譜中有錯誤。面對評委,面對選手,他的做法無疑是對權威發(fā)出質疑,是對權威的忤逆。然而結果令人大吃一驚,他竟摘得桂冠,原來樂譜中的錯誤是評委們故意設置的圈套,是對選手的考察。
我不相信發(fā)現(xiàn)錯誤的只有小澤征爾一個人,但是敢于說出口的確實只有他一個,因為他所相信的是比權威還要重要的東西,他所畏懼的是比權威還要有威嚴的事物,他“逆”的勇氣,教會他質疑并無懼權威。真理與權威,二者只能選一時,順者從權威,逆者行真理。
有人敢于逆常規(guī)。
曾經一度,亞里士多德對于力的認識博得了全世界的認同,然而牛頓否決了這樣的“常規(guī)”,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常規(guī)提出疑問,并用實驗證明自己,這使他的經典力學超越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由此看來,在這個“天下皆白”的時代,無論何時都需要有“唯我獨黑”的勇者出現(xiàn),他們是不被世人看好卻敢于質疑權威,走真理之路的勇者,他們盡管手上拷著枷鎖,腳步也顯疲憊,卻仍舊堅定的“逆”著所謂的真理,他們的勇氣,是“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