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蟬
冬天,到冰上趕木木牛(地方方言,就是抽冰尜);春天,到野外放老鷂子(地方方言,就是放風箏);夏天,舉著竹竿粘蟬、到水泡子里捉青蛙;秋天,到草叢里捉蛐蛐,這就是解放初期貧窮落后農(nóng)村孩子們玩的最大樂趣。記憶猶新的當屬粘蟬。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蟲。通常大約有四五公分長。它們像針一樣中空的嘴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每當蟬口渴,饑餓時,總會用自己那堅硬的口器——像鋼針一樣的硬管插入樹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樹的汁液,把大量的營養(yǎng)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生命。雄蟬的腹部有發(fā)聲器,能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出尖銳、擾人的聲音。雄蟬能發(fā)出三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化和其它雄蟬鳴聲的調(diào)節(jié)聲;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粗厲鳴聲。雌的不會發(fā)聲,但在腹部有聽器。蟬的幼蟲叫“蟬猴”,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對樹木有害。
中午,熾熱的太陽把所有植物的葉子曬得像霜打后的茄子——篶了,都耷拉了腦袋,這時蟬的鳴叫聲卻響成了一片。我們這些孩子趁大人們歇晌(午休)這個時辰,便舉著早已準備好帶有面筋的竹竿、手里攥著一個不知是哥哥還是姐姐的一只舊線祙筒準備裝蟬,光著讓太陽曬得黑里透紅的肩膀,一起奔向小樹林,搶著粘蟬。順著蟬的鳴叫聲,悄悄地靠近樹干,輕輕地舉起竹竿,雙眼瞄準了蟬的翅膀,往上一粘,再看那只蟬結(jié)束了它的長鳴聲,撲愣著翅膀,緊緊地抓住樹干,發(fā)出了短促的知了、知了粗厲的驚叫聲。快速收回竹竿,把粘在面筋上的蟬取下來裝到襪筒里,一個時晨,有時能粘到一二十只。有的還用馬尾釣蟬。在竹竿頂端,用馬尾綁一個比蟬頭稍大一點的活扣,對準蟬的頭部上方,往下一拽,蟬就被套住了。還有的在竹竿的頂端綁一個用鐵絲圈成的圓圈,圈上縫上一個舊線襪筒當袋,對準蟬一撲,蟬就被扣在襪筒里了。
粘蟬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從戰(zhàn)國時就有粘蟬的記載。有一次孔子帶領(lǐng)他的弟子們到楚國去,半路上經(jīng)過一片小樹林,遇見一個駝背老人正在那兒舉著一根竿子粘蟬。他粘的準極了,就像直接用手從樹上把蟬取下來一樣。
孔子看到這一情景,十分驚訝,于是禁不住前去探問:“老人家,您粘蟬粘得這么準,是因為您手巧呢,還是您有什么好方法呢?”駝背老人轉(zhuǎn)過身來回答說:“我是有方法呀。我練習粘蟬,開始時竿子頭連著放兩個彈丸而不掉下來時,粘蟬出錯的時候就很少;當我在竿子頭連放三個彈丸而不掉下來,再去粘蟬,十回頂多有一回不那么準;當我在竿子頭連放五個彈丸而不掉下來時,再去粘蟬就象直接用手一個一個地拿下來一般。粘蟬時,我站在那兒,身子就象枯樹根子一樣,而舉著的胳膊就象枯樹枝子一樣,紋絲不動。雖然天地是那樣的大,萬物是那樣的多,可我的心目中只有蟬的翅膀,我毫不變動,任何其它事物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這怎么能粘得不準呢?”
粘蟬,看起來是一種樂趣。但也要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首先要經(jīng)得起熾熱太陽光的曝曬,三伏天,三十四五度的高溫,曬得滿臉淌汗,雙手舉著竹竿追著蟬在樹林里跑,沒有意力是不行的。再者要精神專著,心目中只有蟬的翅膀,必需是眼精手快,瞄準了迅速粘住,稍有呆慢,蟬就飛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