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的日子
“天蒼蒼,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灣灣路長長,沒錢的日子太漫長;樓高高人茫茫,今夜相約搶銀行。”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與錢用完就‘拜拜’了,更痛苦的事莫過于與錢沒用完,人就‘向上帝報到了’。”
這兒句話曾在網絡上“掀”起“一片狂瀾”。
是啊!沒錢的日子太漫長了,長到你想有多長就多長。
錢真的有這么好嗎?
不一定咧!
例如愛因斯坦從來就不重看金錢的價值。他在接受美國普林斯頓研究院的聘任后他主動提出只要3000美元的年薪。反而是院方負責人反復提出要求,才說服他同意把年薪提高到1600美元。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后,把巨額獎金門全給了前妻,一分也不留給自己。
有人曾看到他把洛克菲勒基金會寄給他的一張1500美元的支票當書簽。到最后,連書帶支票一起給丟了。有人問他,他就說:“一點也不!依我看,每一件財產都是一塊絆腳石。”他還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了什么。”
愛因斯坦證明錢并不好,前在他眼里是一塊絆腳石。
同樣證明錢不重要的,還有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他曾帶領一支醫(yī)療隊支援我國的抗日戰(zhàn)爭。
他拒絕每月百元津貼,他還對聶榮臻司令員說:“我知道毛主席、朱司令的津貼很少,八路官軍每天只有幾分錢,我愿過中國革命軍隊普通士兵生活。我是來支援中國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我要錢做什么?我要吃好穿好,就在加拿大不來了。”
錢并不是人生唯一可追求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是白求恩給我們留下的財富。真正的貧窮是精神上的貧窮。
《圣經箴言》里曾寫道:“有人裝富有,其實是一貧如洗,有人裝作貧窮卻腰纏萬貫。毛澤東曾說過“窮則思變”。愛因斯坦和諾爾曼。白求恩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