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被爸爸綁架了》有感
暑假里,我讀了《我被爸爸綁架了》這本書。一聽名字,以為是幻想片,緊接著是那無數的問題:為什么父親要綁架孩子呢?……
原來這本書講了:主人公小春在暑假里被父親“綁架”,在這“綁架”的時光里,他們逐漸了解彼此。小春漸漸知道,父親并不是強者,他跟普通人沒有什么不同,而漸漸地喜歡上這個穿著臟t恤,曬得黝黑的爸爸。
小女孩小春一直用母親的看法來面對面前的父親,落魄、不負責任。在父親與好友,陌生人的對話中,看到了一個新的父親,那個雖清貧,但具有想象力,精神飽滿、在破落中卻不放棄對責任和愛的堅守的父親。父親愛孩子,理所當然。小春的父親為了能讓小春體驗旅行的樂趣,竭盡全力:去郊外放煙火,夜晚漂浮海上、借宿山頂寺廟……
從不喜歡到喜歡,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父親閃爍著那無窮的光芒,在這個破碎的家庭里,產生著愛和被愛的關系。父親的困難和糾結,他的掙扎與努力,給孩子帶來的人生財富比其他孩子所得的更多。
而爸爸其實愛小春,和媽媽。即使離開了媽媽,但在點菜時總會想起媽媽過去做過的肉糜卷,炸肉餅、冷餛飩和那美味的特制奶汁烤泡菜……
其實我們同樣也被綁架著,小春的母親被物欲所綁架著。這本書使人深醒被物質與成功綁架了的親子關系,,在今天以快速的方式來定義一個人,淘汰一個人的世界,每一個父母都想在自己的子女面前維持“成功”的地位,是如何的艱難。有著遙遠的、微小的、看起來和路人沒有什么兩樣的父母,是大多人的經驗。
飄浮在繁星之間的我們,在認識之前,既不是父女、母女,也不是兄弟姐妹,甚至互不認識。只是被分開的一人群,完全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輕輕飄浮在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