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還在追求什么?
心理學家有過一個實驗:在實驗前,他給白鼠幾粒瓜子,接著把白鼠放入一個有花生的籠子里。那個花生在籠子的左上方,而且,那顆花生并不是一顆很好的花生,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出這是一顆爛花生。而進去的白鼠,張望了幾下,便爬上籠子的上方拿花生。熟知,一盆水潑了下來。原來,花生上有個小機關。而后來,他又試驗了幾只白鼠,結果都是這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往往,人總不滿足現(xiàn)在所擁有的事物和狀態(tài),而失去追去沒有的物。無論事物的好壞、有用、無用,人們都回去追求它。
人的手里明明有一棵桃樹,可他們偏要去追求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的、讓他們可能喪失生命的、只是聽人隨口說的、在懸崖上的一朵七色花。
我們要追求的,是對自己有用的事物,而不是盲目地追求。
2019年,一首《忐忑》以光速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下至“咿呀”學語的孩童,上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都能隨口哼上一兩段。《忐忑》以其獨尊的姿態(tài),被人奉為“神曲”。為什么會是“神曲”呢?因為沒有歌詞,還是因為演奏者將《忐忑》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我認為,不過是人們盲目地追求罷了。
再打個比喻:你是一個每天都在運動的運動員,你覺得你的鞋子有些舊了,想去鞋城買一雙鞋?傻搅诵,你看到了一雙大眾都在追求的高跟鞋:一雙十幾厘米高的高跟鞋;一雙沒有攙扶估計就走不了路的高跟鞋。你一時腦熱,買下了這雙高跟鞋。結果呢?被你塵封。
我想問問:不合適你的鞋,再怎么美,對你而言,不只能是廢鞋嗎?
我想問問:不合適你的物,再怎么時尚,對你而言不只能是廢物嗎?
我想問問:不合適你的城市,再怎么繁華,對你而言,不只能是空城嗎?
我想問問:不合適你的人,再怎么完美,對你而言,不只能是一位路人嗎?
別鬧了。
別再盲目追求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