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眼里看到的世界
《貓》是世界音樂劇四大名劇之一,由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根據(j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長詩《擅長裝扮的老貓經(jīng)》改編而成。這部劇的劇情其實并不復雜:杰里科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舞會,眾貓們會在一年一度的盛大聚會上挑選一只貓升天。于是,形形色色的貓紛紛登場,盡情表現(xiàn)。最后,當年曾經(jīng)光彩照人今日卻無比邋遢的貓格里澤倍拉以一曲《回憶》打動了所有在場的貓,成為可以升上天堂的貓。
該劇自1982年10月7日在紐約百老匯的冬園劇院公演,就成為百老匯最轟動的音樂劇。1997年,《貓》更是沖破紀錄成為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直到現(xiàn)在,《貓》仍在倫敦西頭(英國舞臺劇中心)公演。
這部音樂劇之所以擁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美以外,更多的還應歸功于它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該劇當初設計的初衷就在于“從貓眼里看到的世界”,因此,它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現(xiàn)代寓言,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應有盡有。同時,它也告訴了我們幸福的真諦——珍惜時光、珍惜親情、珍惜朋友,只有我們學會了愛,學會了珍惜,那么幸福才能始終與我們相伴。
情節(jié)素材
關鍵詞:勇敢面對
這位名叫“格里澤倍拉”的貓年輕時曾是一只桀驁不馴而又我行我素的貓,它看不慣甚至鄙視其他貓的生活方式,覺得他們笨拙而又沒有追求,它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要求其他貓們做這做那,終于也招致了其他貓的抵制和敵意。離家出走到外面獨自闖蕩的格里澤倍拉嘗盡了世間的辛酸與苦楚,它開始想念貓族,想念朋友,想回家。有了回家的決心,它無論受到什么困難與折磨都能默默忍受,回家的路途崎嶇而坎坷,它跌倒過無數(shù)次,卻從未絕望過,面對貓族里自己的“敵人”,落魄的它不怕遭到恥笑,勇敢地重新面對家族敞開心扉,向大家訴說著自己的遭遇與回歸的渴望,最終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所有貓,回到了家。
全劇共有三十六只貓,而格里澤貝拉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雖然它也有很多的缺點,但可貴的是它在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后,能夠鼓起勇氣,突破重重困境,重返家園。歲月收回了它的容貌和年輕,卻帶不走它的希望與勇敢,盡管它也恐懼,也迷茫,也痛苦,但卻從未絕望過,“歡樂來到精靈身上,穿過時間永久幕帷的隙縫,只見希望在恐懼的迷霧中炯炯發(fā)光。”正如這首詩寫的那樣,格里澤倍拉最終用自己的勇氣和真誠換來了希望。
關鍵詞:愛與寬容
劇中的格里澤倍拉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但當它渴望家族溫暖想回去的時候,已經(jīng)年邁而且丑陋無比。面對它的歸來,尤其是看到它現(xiàn)在滄桑的樣子,家族中曾經(jīng)對它懷有敵意的成員也不免動了惻隱之心。尤其是當它唱起了那首幽婉的《回憶》之歌,更是喚起了所有貓兒對她的同情和憐憫。當白貓維克多利亞第一個跳上前去,輕輕握住它的手表達了接納之意時,全劇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純潔無瑕、單純善良的白貓像一個天使將它救贖,隨后其他的貓紛紛向它拋出橄欖枝,它又重新回到家族之中。
正如張愛玲所言,如果你了解當初的我,你就會原諒現(xiàn)在的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jīng)歷和心緒,面對別人的種種異樣或者過錯,我們要做的,不是忙著批評和詆毀,而是多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以一顆包容的心去理解別人、接納別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和諧而充滿愛意的世界。
背景素材
伊蓮·佩姬在1981年扮演了《貓》里的格里澤倍拉,成為演唱其中最經(jīng)典的歌曲《回憶》的第一人。她還是是音樂劇帝王安德魯·韋伯最鐘愛的女主角,韋伯稱贊她:“能夠?qū)⑽覄≈械慕巧堇[得出神入化的惟有伊蓮·佩姬,她是全世界最了解我音樂的人!”
人們今天所看到的伊蓮·佩姬,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劇天后,光鮮地站在舞臺上被鮮花和掌聲所包圍,然而,卻很少有人了解她曲折的成功之路。她的藝術(shù)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從19歲踏入音樂劇領域,苦苦奮斗十六載,卻依然飾演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尤其在30歲那年,她經(jīng)歷了數(shù)月的失業(yè)生活后,身心皆遭到了極大的打擊。痛苦中,她告訴自己必須不能放棄自己的愛好,哪怕一輩子只能飾演小角色。皇天不負有心人,1978年她最終從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音樂劇《艾薇塔》的主角。經(jīng)她演唱,一夜之間讓貝隆夫人世人皆知,她也因此成為音樂劇舞臺上萬眾矚目的天后巨星。那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至今仍被世人經(jīng)久傳唱。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睙o論是伊蓮·佩姬還是她飾演的格里澤倍拉,都可以看出成功的不易。成功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需要我們的永不放棄,畢竟只有我們不放棄自己,成功的花兒才能不放棄我們。
主題曲的意外誕生
據(jù)說,膾炙人口的主題歌《回憶》產(chǎn)生于一場意外。在該劇首演前5天,女主角因車禍骨折,音樂劇女星伊蓮·佩姬臨時頂缺,韋伯發(fā)現(xiàn)她氣質(zhì)獨特,決定為其定做主題歌。曲子完成以后,該劇的導演拿恩聽完對旁邊的人說:“我請你們記住現(xiàn)在的日子和時間,因為你們現(xiàn)在聽到的,就是下一個能稱為傳奇的樂曲。”
這個曲子,就是后來在音樂劇史上流傳得最廣的《回憶》。
可是在當時,它還只是一個旋律,沒有題目和歌詞。拿恩找了三位詞作家都沒有得到滿意的歌詞,他決定自己試一試。他梳理了所有艾略特關于貓的詩作,一個晚上靈感頓生,最終他借用了《風夜狂想曲》和《grizabella,魅美的貓》作線索,寫出了膾炙人口又充滿傷感意味的《回憶》,也更明確了整部音樂劇的主題。
至此,這首讓人難以忘懷的主題歌就這樣出世了。
成功有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尤其是在遇到難題時,我們可以借用別人的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有可能會激發(fā)我們的靈感,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拿恩寫歌詞如此,我們平時作文也可以,比如借用唐詩宋詞里的名篇,借用名家作品的寫作技巧,借用優(yōu)秀作文里的開頭等等,只要我們有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有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