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名青史的庸人
我一直以為,至少有兩個被歌頌了幾千年的人物不過是庸人而已,一個是牧羊的蘇武。一個是刺秦的荊軻。
先來看看蘇武,這哥們兒其實也挺慘,每年六月都要被考生翻出來從各種角度歌頌。其實翻翻史冊。他也不過如此。
《漢書》中寫道:“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日……”在這個使節(jié)團里,蘇武就是最高領導人,但他卻約束不了部下,對副官的異動也毫無察覺。這樣無能的人,遭個十九年罪也不算什么。后來東窗事發(fā),局勢急劇惡化,但還不至于無可挽回,且看蘇武怎么處理的:“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他“引佩刀自刺”是為了保節(jié),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是盡力周旋為國家贏得最大利益。我說他是懦夫也不為過。十九年堅守后,只落得個“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的下場,自食苦果也!
空負朽節(jié),無力回天,蘇武,不過庸人爾。
荊軻,還不如蘇武呢!十九年以后,人家好歹還能回來復命,荊軻丟了性命還一事無成。戰(zhàn)國四大刺客里的專諸、聶政、要離,哪個不是喋血而歸?唯有荊軻一事無成。其實,他的準備工作已經(jīng)做得夠充分了,又是取了樊於期的人頭作敲門磚,又是用燕督亢之地圖作餌,還備好了見血封喉的淬毒利匕,招引了勇武的副手隨行。蓄謀已久的專業(yè)刺客,刺殺毫無防備、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秦王居然失敗了,假球也不是這么踢的吧。天時地利人和,少了人和,所有的準備盡付東流水。國足也沒有這么差的體力吧,荊軻繞了一圈又一圈都追不上一個秦王(秦王身上還背負一柄沒拔出的劍)。好了,只有最后的表演時間了,很明顯,荊軻擲匕的準頭還不如醫(yī)師扔藥箱呢。飛鏢大賽,荊軻戰(zhàn)秦醫(yī)師,敗。最后窮途末路的荊軻,就是煮熟的鴨子一就剩嘴硬了,叫囂幾句后,就義。
一身膽略,紙上談兵,荊軻,亦庸人也。
然而歷史將他們記住,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無能。歷史最是公正,你付出了什么,就會得到什么。有志無力,荊軻用一死來償付,蘇武則用了十九年的時光來救贖。在荊軻毅然踏上秦國的土地時,便沒有人可以苛求他什么;蘇武亦然,當他帶著十九年的風塵回到大漢時,沒有人會記得他曾經(jīng)做出了怎樣懦弱的選擇。
歷史會記住他們的懦弱無能,更會記得十九年來的每一場雨雪風霜,會記住秦宮前的一抹血痕。正如所有人都記住了燕水送別,記住了“風蕭蕭兮易水寒”,記住了荊軻刺秦的決絕。英雄般地死去,早已償還了一切。
偉大的人有兩種偉大:一種是為偉大的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種是為偉大的事業(yè)屈辱地活著。荊軻與蘇武,他們一個可生,一個可死,如此足矣。
大概就算是一介微末,只要燃燒生命、釋放信念的光芒,就算再微小,也會照亮一方天地吧!